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体外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排异反应等现象。术后随访3个月~1年,24例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7例症状有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5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变。结论体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安全、有效,术后对分流过度或分流不足的患者很容易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根据ICP值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全组死亡5例,其中3例为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1例为脑干功能衰竭,1例为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颅内压监测5~14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2例发生颅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平均8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小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福增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253-253,264
面部是人的五官所在,也是人最主要的外容部分。面部的软组织在创伤后,轻者有时可留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重者可留下瘢痕,严重者甚至可造成面部畸形,所以面部软组织创伤的处理应该是在创伤修复的原则上,再加上显微外科的无创操作。现就面部软组织创伤处理的方法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对某些颅内压急剧增高疾病进行急救,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或脑室内积血常采用单纯脑室前角穿刺引流,特别是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脑室穿刺是抢救脑出血致脑室内积血的积极有效方法。通过侧脑室外引流可清除脑室内积血,减低病死率,缩短昏迷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因此认真做好脑室出血患者穿刺引流观察及护理,保证真正有效引流,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自2001年至今我们共治疗脑室出血患者78例,神经外科脑室穿刺引流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30例,其中40~49岁15例,50~59岁24例,60~69岁28例,70~79岁10例,80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外侧裂开放并蛛网膜撕裂治疗外伤性顽固性硬膜下积液的效果。方法 56例外伤性顽固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大脑外侧裂开放并蛛网膜撕裂术,术后随访患者的硬膜下积液复发情况。结果本组56例经手术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术后复查CT示积液完全消失。术后随访,55例无复发,有效率达98.2%。结论大脑外侧裂开放并蛛网膜撕裂是治疗外伤性顽固性硬膜下积液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64排CT血管成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20例(240侧)行64排CT头部增强并血管成像,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显示颞浅动脉系,明确颞浅动脉主干和额、顶支走行,将分叉部位与颧弓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低位型,颞浅动脉分叉低于颧弓下缘;正常型,颞浅动脉分叉位于颧弓或高于颧弓上缘且高度<2 cm;高位型,颞浅动脉分叉处高于颧弓上缘上>2.5 cm;变异型,终末支只有额支或顶支显像。结果 颞浅动脉在下颌支后内方由颈外动脉发出,发出后上行于外耳道软骨前方及颞下颌关节表面。颞浅动脉主干与颧弓上缘成角为65~95 °。颞浅动脉主干通常在颧弓上缘附近分为额、顶两终支,额支较为发达且走行相对恒定,并与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形成血管吻合支。低位型17例(7.1%),正常型192例(80.0%),高位型24例(10.0%),变异型7例(2.9%)。结论 颞浅动脉64排CT血管成像,可明确清晰显示颞浅动脉及其分支,对颞浅动脉主干分叉部的形态做到精准判断,为术中更好的保护颞浅动脉系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时骨瓣翻起的几种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5种不同方法开颅治疗7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Sin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43例,Ⅱ级切除25例,Ⅲ级切除8例。5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术后发生癫痫5例,经过治疗后未复发;16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对侧肢体功能障碍,大部分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或劳动,基本上生活能自理;肿瘤复发12例,再次手术10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根据医院配置的开颅手术器材以及术者的喜好,选择恰当的开颅方法,对于保护矢状窦、预防术中大出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TNF、ET及CGRP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动态测定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含量,比较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中TNF、ET、CGRP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TNF、ET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且与伤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TNF、ET与CGRP呈负相关,TNF、ET与CGRP在血浆及脑脊液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血浆及脑脊液TNF、ET水平增高和CGRP水平降低可能是急性颅脑损伤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TNF及ET受体拈抗剂可成为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动态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无牵拉脉冲式冲水技术超早期显微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63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无牵拉脉冲式冲水技术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并联合脑室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为治疗方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手术时间(178±20)min,术中出血量(85±20)mL,血肿清除率(90±5)%,再出血2例(3.2%),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6.3%)。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0例(47.6%),中度残疾18例(28.6%),重度残疾5例(7.9%),植物生存4例(6.5%),死亡6例(9.5%),脑积水发生7例(11.1%)。结论应用无牵拉脉冲式冲水技术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可迅速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及脑干受压,且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同时行颅内压监测,可改善预后,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介入栓塞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继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2月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2~4μg/kg静脉泵入镇痛。对照组患者间断给予丙泊酚0.4~0.6mg/kg进行麻醉维持。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期15min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5~0.8μg/kg,麻醉维持期给予右美托咪定0.2~0.5μg/kg·h-1,拔管前10min调整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1~0.2μg/kg。观察2组患者术前(T0)、气管插管后(T1)、脑动脉造影前(T2)、脑动脉造影后10min(T3)、拔管前5min(T4),拔管后15min(T5)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中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术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围手术期,右美托咪定组患者MAP和HR平稳,无大幅升降变化;对照组患者MAP和HR波动幅度较大。2组患者在T0时间点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中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痉挛的比例为20.00%,低于对照组(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比例为11.11%,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介入栓塞手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止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