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妇产科学是医学院校临床课程的一门主干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课件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从事临床教学人员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INTβ1)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12例正常宫颈、14例宫颈原位癌、56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INTβ1的表达及MVD。结果:宫颈浸润癌INTβ1的阳性表达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浸润癌MVD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癌Ⅱ期INTβ1的阳性表达和MVD分别与Ⅰ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06)。组织学分级G3 INTβ1的阳性表达及MVD与G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0;P=0.000)。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INTβ1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8),而MVD比较无差异(P=0.197)。结论: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INTβ1表达增强和微血管密度增高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观察宫颈癌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28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黔川  夏红芬  毛熙光  伍宗惠 《重庆医学》2009,38(23):3007-3009
目的 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8年收治的28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诊断距离初潮年龄平均间隔时间为4.1年,发病距离就诊时间平均为1.5年.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痛经、慢性盆腔痛、急性腹痛等.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AFS~r)标准,5例(18%)为Ⅰ期,2例(7%)为Ⅱ期,15例(54%)为Ⅲ期,6例(21%)为Ⅳ期.其中9例伴有生殖道畸形,占32%;7例(25%)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结论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初潮后的5年内,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和痛经.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成年人相似,腹腔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手段,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 3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VEGF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③VEGF和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均有表达 ,而二者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从而表明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10年川南地区宫颈癌临床特点变化趋势.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17例宫颈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年10月~2006年10月间收治的宫颈癌(后5年组)与1996年10月至2001年10月间收治的宫颈癌(前5年组)相比较其临床特点有所改变,年轻宫颈癌的构成比从1996~2001年的4.59%上升至2001~2006年的18.87%,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宫颈腺癌及其它非鳞癌总的构成比由1996~2001年的5.50%上升至2001~2006年的16.18%,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后5年组采取更合理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论:本地区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应更好地对宫颈癌患者进行预后估计,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刘成红  伍宗惠 《贵州医药》2007,31(10):951-953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分布呈双峰状,为35~39岁和60~64岁[1],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健康。40多年来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的开展,世界范围内宫颈癌发病普遍下降,但近年来由于性自由在年轻群体中的泛滥等许多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整合素β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INTβ1,)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12例正常宫颈、14例宫颈原位癌、56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INTβ1的表达及MVD.结果:宫颈浸润癌INTβ1的阳性表达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浸润癌MVD与原位癌和正常宫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宫颈癌Ⅱ期INTβ1的阳性表达和MVD分别与Ⅰ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6).组织学分级G3 INTβ1的阳性表达及MVD与G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0;P=0.000).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INTβ1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8),而MVD比较无差异(P=0.197).结论: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INTβ1表达增强和微血管密度增高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观察宫颈癌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伍宗惠  彭冰 《重庆医学》2012,41(30):3143-314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纳入研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对照组69例,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均无副损伤。两组的术后排气时间,发热、腹痛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副损伤不增加,还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3~2008年收治的43例腹壁、会阴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43例均诊断正确。29例腹壁切口内异症均有剖宫产史,14例会阴内异症均有会阴撕裂或侧切史。腹壁内异症完整切除29例,会阴内异症完整切除13例,随访2~5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检,可以对腹壁、会阴内异症做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中的表达 ,探讨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VE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VEGF在三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主要定位于细胞浆。EM患者的VEGF在异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无周期性变化 ,而在EM患者的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强度分泌期比增生期明显增强 ,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结论 :VEGF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