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诺卡菌病胸部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的8例肺诺卡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单纯肺诺卡菌病,3例为播散型肺诺卡菌病。肺部病变以斑片、实变影最为多见(n=8),其次为结节影(n=5)、空洞影(n=4)、团块影(n=2)。4例合并胸腔积液或积脓,5例肺内病灶区域胸膜增厚,3例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多样,常合并四肢或躯干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感染;当肺部病灶发展迅速,出现实变、结节、空洞、肿块等多样病灶时,应考虑肺部诺卡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凝血四项指标在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一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产科148例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和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PT—INR、APTT、TT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正常分娩后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72h后恢复。在分娩前后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孕产妇凝血功能情况,对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以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运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在广州疗养院疗养的750名军队在职或离退休干部作为调查对象,区分为运动组(488名)和非运动组(262名)。测量其血压、人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其运动方式、运动频率、每次运动时间及一日累计运动时间。结果:1.非运动组的收缩压、舒张压、BMI、FBS、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组(P均〈0.05),两组间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2.(1)两组每次运动时间(≥30min、〈30min)、运动方式(步行、太极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率(简称危险率)无显著差异;(2)一日活动时间大于60min的危险率明显低于活动时间≤60min的(29.41%比45.59%,P〈0.05);自感运动强度在11~15之间的危险率明显低于运动强度小于11级的(33.67%比44.64%,P〈0.05);(3)运动频率≥3次/周的危险率显著低于运动频率〈3次/周的(31.47%比48.43%)、运动坚持时间10~19年的心血管危险率显著低于运动坚持时间〈10年的(28.83%比39.89%),P均〈0.05。结论:1.运动组的心血管危险程度较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叠加作用;2.中老年患者每日运动60min,自感运动强度11~15,运动频率≥3次/周,长期坚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脑内氨基酸类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骨化三醇高剂量给药组和低剂量给药组,构建MPTP慢性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脑及纹状体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牛磺酸(Tau)、1,-氨基丁酸(GABA)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双羟苯乙酸(DOPAC)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除中脑内GABA外含量增加,纹状体内DA和DOPAC含量降低,代谢率增加俨〈O.01或P〈0.05)。骨化三醇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可使中脑GIu,Gly,Tau及纹状体内五种氨基酸含量降低,DA和DOPAC含量增加,代谢率降低俨〈O.01或P〈0.05);低剂量则仅可减缓中脑Tau和纹状体除Tau以外其他4种氨基酸含量增长状况。结论骨化三醇能改善MPTP所致慢性PD小鼠模型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异常,直接或间接保护DA能神经元,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新型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24例CNS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分离出124株CNS(占68.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37.1%),溶血葡萄球菌27株(21.8%)和腐生葡萄球菌13株(10.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为75.0%。MRCNS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结论CNS已成为新生儿血液感染第一位的病原菌,MRCNS检出率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币口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分泌特点,并观察微囊包裹对细胞存活率及BDNF和GDNF分泌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牛RPE,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制备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细胞,台盼兰染色法检测囊内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BDNF及GDNF分泌量。结果原代及传代后RPE上清液中在基础状态下就能够检测到BDNF和GDNF,传代后两者的分泌量较原代无显著差异。微囊化细胞BDNF和GDNF分泌量在1-5 d与未微囊化细胞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6-8 d两组无显著差异。囊内活细胞数及BDNF和GDNF分泌量在体外培养的第14天至第21天趋于稳定。结论RPE基础状态下就能够分泌少量BDNF和GDNF,且不受传代及微囊包裹的影响。体外培养21 d后仍检测到囊内细胞的存活及BDNF和GDNF的分泌。牛RPE是一种具有一定前景的帕金森病细胞移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原则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亚低温治疗,通过临床治疗有效率、Barthel评分、NIHSS评分等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4.44%(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有利于快速去除血肿,减轻疾病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可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①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患者的相关知识、护理服务需求.②观察持续改进后的健康教育方法在UBM检查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首次在某院进行UBM检查患者368例,按持续改进前后设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改进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①在需求调查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依次为:配合方法指导、快速及时检查和注意事项讲解,以心理护理所占比例最低.②在眼部紧张度、眼位配合度、检查时间、检查介质漏出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持续改进后健康教育的方法在UBM检查中对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消除恐惧感、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缩短检查时间、减少介质漏出率方面具有显著临床意义.该研究为建立UBM健康教育路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的孕妇及30例正常(出血量〈500ml)剖宫产孕妇作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剖宫产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结果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孕妇与3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孕子剖宫产前后PT/PTINR、API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产前明显高于产后(P〈0.05),FIB产前明显低于产后(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乳腺肿瘤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女性健康。化疗是抗乳腺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其通过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射治疗结合使用,几乎可用于乳腺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生物碱类化合物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类天然产物,是多种药用植物的重要活性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抗有丝分裂、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触发细胞周期阻滞等多种途径发挥抗乳腺肿瘤作用。生物碱类化合物广泛的抗乳腺肿瘤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抗乳腺肿瘤候选药物来源。该文就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抗乳腺肿瘤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