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18篇
  免费   3032篇
  国内免费   1632篇
耳鼻咽喉   246篇
儿科学   392篇
妇产科学   157篇
基础医学   1591篇
口腔科学   562篇
临床医学   3570篇
内科学   2533篇
皮肤病学   355篇
神经病学   675篇
特种医学   1054篇
外科学   2207篇
综合类   8318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598篇
眼科学   253篇
药学   3446篇
  40篇
中国医学   3002篇
肿瘤学   1478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1009篇
  2021年   1178篇
  2020年   1004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548篇
  2017年   832篇
  2016年   637篇
  2015年   1185篇
  2014年   1523篇
  2013年   1858篇
  2012年   2689篇
  2011年   2879篇
  2010年   2565篇
  2009年   2217篇
  2008年   2245篇
  2007年   2199篇
  2006年   1977篇
  2005年   1550篇
  2004年   1078篇
  2003年   828篇
  2002年   689篇
  2001年   650篇
  2000年   496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药复方是由2味或2味以上中药遵循中医理论组合而成的方剂。多味中药在合适的剂量配比之下,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药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统的"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成分、药效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多种数理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也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虽促进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研究,但还需进一步建立适合中药复方配伍复杂关系的研究方法,以阐明中药复方及其成分/组分配伍的内在规律,进而构建新的现代中药复方,这也是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护理结局分类(NOC)为基础,筛选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护理结局,由此构建具有专科专病特点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结局评价表。方法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应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函询法确定护理结局分类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结局分类评价表。结果通过研究,确定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结局中包含4个领域、8个一级指标、68个二级指标。4个领域分别是生理健康、功能健康、健康知识和行为、心理社会健康。一级指标中包含心脏泵血功能、活动耐力、社会支持、抑郁水平等。二级指标中包含心脏指数、血压、呼吸困难、情绪波动大、步行距离、步行速度等68个指标。统计学分析中:第一、二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结局分类评价表,有助于临床护士用于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也使其成为一种标准化语言,便于应用到护理电子信息系统中进行绩效测算等。但是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未能将该研究进行临床实证,未能进一步确认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植物药对结肠癌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姜黄素、多糖(苹果多糖、香菇多糖)、皂苷(重楼皂苷、人参皂苷)、白藜芦醇、槲皮素等植物药可通过不同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此外,植物药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等作用。了解植物药对结肠癌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能为结肠癌的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数据计算目标是2018年1月-2019年6月的60例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进行分组研究,常规组(n=30)开展一般护理干预,心理组(n=30)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心理组与常规组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临床护理情况。结果心理组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治疗后临床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与常规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中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有机溶剂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各类急慢性中毒时有发生。有机溶剂挥发至空气中呈无色透明状态,了解其在作业场所的挥发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通风排毒设施对于有机溶剂危害控制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有机溶剂挥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各类通风排毒设施存在的常见问题,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有机溶剂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电针对直肠癌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性开腹手术而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60例。A组设为空白对照组,B组于手术前1 d、C组于手术前1 d和麻醉诱导前30 min、D组分别于手术前1 d、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手术后1 d行电针。分别于手术前1 d电针前(T1)、麻醉诱导前电针前(T2)、术毕(T3)和手术后1 d电针后(T4)4个时间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用Sysmex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进行计数;ELISA检测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与热反应蛋白70(HSP70)以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干扰素(IFN-g)、白介素4(IL-4)水平,并计算IFN-g与IL-4比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的细胞含量并计算两者比值。结果HSP70与CRP水平、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数、IL-4与IL-6水平变化趋势均一致,4组T1、T2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T3和T4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T3和T4时间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D组T4时间显著低于C组(P<0.05);4组T2时间与T1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高于T2时间(P<0.05),T4时间低于T3时间(P<0.05)。IFN-g变化不显著(P>0.05),IFN-g/IL-4、CD4/CD8变化趋势与以上相反。结论电针术前使用对直肠癌患者无显著疗效,但能够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并且随着电针次数的合理增加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春西部地区过敏原特异性IgE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 258例患者的19种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统计过敏原结果及种类。结果 1 258例患者,检出至少一种特异性IgE阳性率为34.0%。男性阳性率为33.5%;女性阳性率为34.5%。男女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豚草14.2%、艾蒿11.4%、屋尘螨/粉尘螨8.1%、猫毛3.8%、狗上皮2.4%、柳树/杨树/榆树2.1%,屋尘1.6%、蟑螂1.6%、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1.2%、葎草1.1%。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白2.9%、鳕鱼/龙虾/扇贝2.7%、牛奶2.3%、黄豆1.9%、蟹1.5%、虾1.3%、牛肉1.2%、花生1.0%、羊肉0.8%。混合过敏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结论长春西部地区吸入性过敏原以普通豚草、艾蒿和屋尘螨/粉尘螨为主;食物性过敏原以鸡蛋白、鳕鱼/龙虾/扇贝、牛奶为主,明确过敏原,对过敏性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发展的真实体验,为更好地制定心理韧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CINAHL、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Psyc INFO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6月相关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文献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42个明确的结果,形成8个类别,汇总成3个整合结果。①心理韧性发展是动态循环的过程:危机负性期,调节成长期,积极转化期,循环强化期;②心理韧性的阻碍因素:个体(消极应对,错误认知,症状和体象困扰),环境(传统社会文化,医疗环境,家庭负担);③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个体(积极心理与应对方式,复原经历,宗教信仰,自我表露,利他主义与行为),环境(家庭因素,医疗照护,人际支持)。结论 心理韧性的发展是动态循环过程,受个体和环境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