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822篇
  免费   298657篇
  国内免费   46530篇
耳鼻咽喉   5028篇
儿科学   8225篇
妇产科学   4041篇
基础医学   102680篇
口腔科学   6752篇
临床医学   87369篇
内科学   114544篇
皮肤病学   7296篇
神经病学   27538篇
特种医学   170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60130篇
综合类   112057篇
现状与发展   54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70184篇
眼科学   21154篇
药学   84513篇
  325篇
中国医学   63406篇
肿瘤学   25683篇
  2023年   5411篇
  2022年   10623篇
  2021年   12856篇
  2020年   14197篇
  2019年   16733篇
  2018年   17928篇
  2017年   20156篇
  2016年   17254篇
  2015年   21572篇
  2014年   24241篇
  2013年   27142篇
  2012年   32339篇
  2011年   34981篇
  2010年   35994篇
  2009年   41995篇
  2008年   29464篇
  2007年   25465篇
  2006年   23288篇
  2005年   20064篇
  2004年   18397篇
  2003年   16418篇
  2002年   15161篇
  2001年   16486篇
  2000年   10574篇
  1999年   13997篇
  1998年   14518篇
  1997年   14408篇
  1996年   15357篇
  1995年   15485篇
  1994年   15182篇
  1993年   13838篇
  1992年   12993篇
  1991年   12344篇
  1990年   11288篇
  1989年   11157篇
  1988年   10686篇
  1987年   10007篇
  1986年   9531篇
  1985年   8584篇
  1984年   6629篇
  1983年   6635篇
  1982年   7666篇
  1981年   7214篇
  1980年   6857篇
  1979年   6673篇
  1978年   5844篇
  1977年   6162篇
  1976年   5782篇
  1975年   5499篇
  1974年   504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可弯曲胸腔镜和硬质胸腔镜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筛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住院患者,患者年龄18~75岁。经知情同意后,患者随机进入可弯曲胸腔镜组或硬质胸腔镜组进行检查。结果可弯曲胸腔镜组入组49例患者,硬质胸腔镜组入组48例患者。两组共有44例患者通过胸腔镜检查确诊为恶性疾病,48例确诊为良性疾病。两组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总体准确性分别为93.9%和95.8%,可弯曲胸腔镜组诊断肿瘤的敏感性为96.0%,硬质胸腔镜组诊断肿瘤的敏感性为95.2%,两组诊断肿瘤的特异性均为100.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胸腔镜技术并发症多数轻微,患者均耐受良好。结论对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可弯曲胸腔镜诊断的准确性与硬质胸腔镜相当。尽管可弯曲胸腔镜取材组织小,但是通过多点多次取材,所获得的组织标本能满足病理科医生进行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内的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2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事件时, 随机交替接受等渗透剂量的160 mL 3%高渗盐水与150 mL 20%甘露醇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 连续监测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记录有效降低颅内压持续时间、颅内压最大降幅及其时间, 用药前及用药后1 h、3 h血钠水平及血浆渗透压.结果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可降低颅内压(均 P < 0.01), 两者的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及颅内压降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患者脑灌注压较用药前均上升(均 P < 0.01), 平均动脉压先上升后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中心静脉压稍有波动,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0%甘露醇治疗后患者血钠下降, 3%高渗盐水治疗后患者血钠值上升, 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20%甘露醇及3%高渗盐水治疗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均先上升后下降, 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1). 结论3%高渗盐水可作为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强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N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4至2013年接受化疗的180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既往化疗次数、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阿糖胞苷、临床症状、肠壁厚度、中性粒细胞最低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NE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探讨NE起病诱因、临床特征、腹部B超特点、症状的预后意义及化疗药物对发病的影响等。结果1804例患者中226例(12.5%)化疗后合并NE,化疗后10~19d起病,中位起病时间为化疗后第14天。发生NE后2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1.5%。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临床症状≥4项、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超过7d以及B超下肠壁厚度≥10mm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结论NE是接受强烈化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NE后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整体理论、吊床理论及肛提肌维持盆底器官的重要性等多种观点的提出,盆底器官脱垂(POP)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获得POP的完整信息,应结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辅助检查手段中应用最广泛、最有优势的影像学技术。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盆底,包括静态及动态盆底影像学技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POP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建立盆底治疗方案及完善的术后随访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脑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对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凉血通瘀方可能的药效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B)和实验组(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C组灌胃凉血通瘀方,B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天,每天1次。构建脑出血模型后收集脑组织,借助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miRNA表达量,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获取已知miRNA,使用miRDeep2预测新miRNA。差异分析软件为DESeq2,筛选阈值为|log2FC| ≥1 并且P <0.05。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和PPI网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共发现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上调有9个,下调有12个,共预测得到124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靶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中突触囊泡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调节和神经递质运输的调节占前三位,神经元投射终点、全膜、质膜区域和细胞投射则是主要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分别为小GTPase绑定、底物特异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在癌证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通路等分布广泛。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根据MCC算法筛选出ADRA2C、CASR、CCL28、CCR1、DRD2、GNAT3、GRM2、DYNC1LI1、GABBR1、GNAI1等核心靶基因。结论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鼠脑组织内miRNA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靶向核心基因调控凉血通瘀方干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及TCI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试验组30例则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辅助电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T)、插管前即刻(T)、插管后1 min(T)、切皮即刻(T)、去骨时(T)、拔管即刻(T)时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BIS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2 h(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1β、IL-6、IL-10、TNF-α浓度。结果 试验组手术用时、麻醉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rate, HR)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时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T时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T时,而试验组MAP、HR与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试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时试验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升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简称维甲酸)逆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R1耐药的作用。方法应用CD11b染色流式细胞术及硝基四唑氮蓝(NBT)还原实验检测两药联合应用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结合蛋白轻链3(LC3)、Beclin 1及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受体融合蛋白(PML-RARα)、磷酸化核糖体S6激酶(P-P70S6K)、磷酸化4E结合蛋白1(P-4E-BP1) 等表达水平。结果与维甲酸组比较, 联用组能诱导耐药细胞株NB4-R1细胞的分化, 并将细胞增殖阻止在G 1期而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100 nmol/L依维莫司组、1μmol/L维甲酸组、联用组、对照组NB4-R1细胞培养48 h后分化百分率分别为(2.29±0.57)%、(17.06±2.65)%、(54.47±4.91)%、(2.54±0.53)%; 处于G 1期的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5.20±11.97)%、(33.54±6.25)%、(53.70±8.73)%、(27.40±6.01)%; 四组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30±0.14)%、(2.25±0.21)%、(2.40±0.28)%、(1.95±0.07)%。与维甲酸组比较, 联用组mTOR信号通路下游的P70S6K、4E-BP1分子磷酸化水平下降, LC3-II和Beclin 1的表达上调, 且能部分降解融合蛋白PML-RARα。 结论依维莫司联合维甲酸能诱导NB4-R1细胞分化, 且能阻滞细胞周期而不致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依维莫司联合维甲酸抑制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作用从而降解PML-RARα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结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指导NRDS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2018年10月间在本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PS治疗。结果试验组对于呼吸窘迫缓解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内滴入PS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儿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S结合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10.

Context

Family caregivers constitute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end-of-life care system with considerable cost to themselves. However, the joint association of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symptom distres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with caregivers'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remains unknown.

Objectives/Methods

We used multivariat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to simultaneously evalu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five distinct patterns of conjoint symptom distres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symptom-functional states) and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QOL,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215 family caregiver–patient dyads. Data were collected every 2 to 4 weeks over patients' last 6 months.

Results

Caregivers of patients in the worst symptom-functional states (States 3–5) reported worse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an those in the best two states, but the three outcom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caregivers of patients in State 3 and States 4–5. Caregivers of patients in State 5 endured worse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and QOL than those in State 4. Caregivers of patients in State 4 suffered worse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but comparable QOL to those in State 2.

Conclusion

Patients' five distinct, conjoint symptom-functional states were significantly and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caregivers' worse subjective caregiving burden, QOL,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hile caring for patients over their last 6 mon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