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257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458篇
内科学   345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科学   411篇
综合类   114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474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452篇
  9篇
中国医学   335篇
肿瘤学   1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5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9年   2篇
  1935年   2篇
  1934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来评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 ,探讨DT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和 2 0例年龄相似的健康者 ,应用DTI技术对二尖瓣环室间隔侧的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二尖瓣血流脉冲多普勒 (PW)检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PW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 ,峰值速度E、A及E/A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DTI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 ,峰值速度Ea、Aa及Ea/Aa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PW、DTI两组相同部位间比较 ,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DTI技术评价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比常规脉冲多普勒二尖瓣血流参数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龋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因素、龋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致病关系和作用机理。方法:以东北电力学院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TMJDS、龋诊断标准和安氏分类等方法,对1065名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正常(?)TMJDS阳性率为6.81%,异常(?)TMJDS阳性率为48.32%,具有显著差异性。无龋者TMJDS阳性率为23.72%,龋病者TMJDS阳性率为39.58%,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异常(?)、龋病是TMJDS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酶的产生和分布情况。并分析产酶特性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相邻纸片法对104株阴沟肠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诱导酶的检测,用VITEK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和K-B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104例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77株,占74%,诱导酶阳性株26株,占25%,13株两种酶同时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主要集中在几个病区,诱导酶阳性株则无此倾向,104株菌对多种怀素高度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诱导酶株的耐药率反而低于非产酶株。结论:阴沟肠杆菌产酶情况和耐药性均十分严重。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菌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三代头孢的体外敏感试验不能正确反映临床的治疗效果。实验室应加强阴肠杆菌产酶情况的检测,治疗产酶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舒普深,任何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屈颈MRI对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21岁男性8例。2组均行常规及屈颈颈椎MR平扫,矢状、轴面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结果常规颈椎扫描:5例患者下段颈髓变细;屈颈位MR扫描:下颈段颈6以下脊髓前屈、变扁平,矢状径4~6mm,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后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多发条状、迂曲流空信号影及软组织信号。对照组:常规扫描,下颈段脊髓(颈6~胸2)可见颈膨大,屈颈位脊髓略变细(6~7mm),硬膜囊后壁无前移,硬膜后间隙未见扩张血管影。结论屈颈MRI有助于显示下颈段脊髓及硬膜囊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相似文献   
5.
强脉冲光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浅表(皮肤)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535nm、580nm强脉冲光治疗皮损,每三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波长为532nm的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两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皮损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皮损三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处瘢痕形成及炎症性色素沉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强脉冲光(IPLTM)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池美兰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3):1171-1171,1173
在护理专业院校教学中以护理专业知识为重点,如何遵循教学宗旨,培养个性化人才,使日话教学从普通的公共学科中脱颖而出,是护理院校日语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二异丙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血流动力学及其对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血管紧张素 (Ang )的影响 ,为临床高血压病人的麻醉结合其不同降压药物的使用、合理应用二异丙酚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 2~ 1 4周雄性自发性 SHR2 4只随机分为 3组 (各 8只 ) :SA组 (生理盐水 ) ,SB组 (低剂量二异丙酚 )和 SC组 (高剂量二异丙酚 ) ;同龄雄性 WKY大鼠 2 4只随机分为 3组 (各 8只 ) :WA组 (生理盐水 ) ,WB组 (低剂量二异丙酚 )和 WC组 (高剂量二异丙酚 )。WA及 SA组 ,生理盐水 1 .2 m L/ kg1 5 s静注后持续注入生理盐水 1 2 m L· kg- 1 · h- 1 ;WB及 SB组静注二异丙酚 5 m g/ kg诱导麻醉后静脉持续注入二异丙酚 30 m g· kg- 1 · h- 1 30 m in;WC及 SC组静注二异丙酚 5 mg/ kg诱导麻醉后静脉持续注入二异丙酚 6 0 mg· kg- 1· h- 1 30 min维持 ,总容量均相同。记录未注药时、注药后 2 ,1 0 ,2 0 ,30 m in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及呼吸频率 ,测定血浆 ET、CGRP、Ang 的含量。 结果  (1 )随着二异丙酚注入时间延长及剂量增加 ,SHR及 WKY大鼠均出现 MAP降低和 HR减慢 ;SHR出现改变的时间较 WKY早 ,下降幅度比 WKY大 ;二异丙酚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血压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提高创伤性脑膜炎的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方法 :对收治的 82例患者在治疗上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及时处理原发伤 ,反复腰穿以控制感染。在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 ,保持气道通畅 ,加强头痛、高热及脑脊液耳、鼻漏的护理 ,保持创口清洁 ,注重健康宣教。结果 :77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有效处理原发伤及对症护理可促进创伤性脑膜炎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眼眶外伤在眼科临床上非常多见,但有时外伤不很严重,也容易造成眶内壁骨折;而单纯内侧壁骨折,由于临床症状较轻,检查方法不当,常被忽视。我们通过分析246例眼眶外伤患者CT扫描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螺旋CT扫描在眼眶外伤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246例,男199例,女47例;年龄9~80岁,平均37.2岁。病程为1 h~20 d,其中拳击伤和棍棒伤220例,车祸伤12例,其他伤14例。1.2检查方法采用GE Hispeed DX/I螺旋CT扫描,层厚2 mm,层距2 mm,120 kV,160 mA,FOV14~16 cm,自眶上缘至眶下缘连续扫描,常规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眼外肌等软…  相似文献   
10.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手术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BS)对机体凝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自体输血组(BS组)和异体输血组(异体组)各20例,术中分别采用BS及输异体血,分别于术前、输血后1h及输血后24h测定血常规、APTT、PT、FIB及ACT;流式细胞仪测定输血后第1天、第5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及NK细胞。结果输血后1h两组APTT、PT、ACT均延长,FIB和PLT计数均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异体输血组输血后第1天和第5天CD3^+、CD4^+、CD8^+、NK变化显著低于BS组(P〈0.01);BS前后上述指标元明显变化(P〉0.05)。结论.B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相似,大量回输时应注意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BS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元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