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血浆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hs-CRP和Clauss磁珠法测定FIB水平作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对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FIB呈正相关性。结论 hs-CRP和FIB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了解其机体的凝血功能及状况,为产科医生提供可靠性临床决策以及为产前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78例妊娠妇女(妊娠组),检测其在妊娠早、中、晚三个时期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选取健康非妊娠妇女5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组与对照组相比,PT及APT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T、APTT、FIB等在妊娠各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妊娠期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功能有增强趋势,机体呈现轻度高凝状态.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但凝血活性过强就会有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C)阳性患者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5日我院住院患者中所有LAC检查结果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以LAC标准化比值>1.20判断为阳性,共192例,再将其分为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阳性组28例和APS阴性组(下面简称非APS组)164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APS阳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47.71±22.52)岁,非APS组男109例,女55例,年龄(53.56±21.17)岁,两组之间的平均年龄与性别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血栓事件发生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阳性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APS血栓事件以动脉血栓为主,APA联合检测对APS诊断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东省健康男性1~6月婴幼儿的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酶活性比值(紫外法UVST),建立年龄在1~6月龄内的健康男性婴幼儿的UVS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60例1~6月龄的男性婴幼儿采用UVST法检测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的比值。结果:A组19例的G6PD活性为12.73±3.10,6PGD活性为9.67±2.94,G6PD/6PGD比值为1.36±0.26;B组28例的G6PD活性为13.29±2.67,6PGD活性为10.00±2.07,G6PD/6PGD比值为1.35±0.23;C组13例的G6PD活性为11.85±2.63,6PGD活性为10.26±2.44,G6PD/6PGD比值为1.19±0.08。结论:(1)1~6月内男性婴幼儿的G6PD与6PGD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2)1~3月内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3月内与4~6月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3)建立1~6月内G6PD/6PGD正常值对诊断G6PD缺乏症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乙肝病毒感染且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0例乙肝病毒感染谷丙转氨酶(ALT>50 U/L)升高患者(A组);40例乙肝病毒感染谷丙转氨酶(5 U/L<ALT<50 U/L)正常患者(B组);4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在"美国BECKMAN LH-75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IRF),高光散网织红细胞绝对值(HLR#),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与对照组及B组比较,A组中的RET%、IRF则显著升高(P<0.05),HLR#指标无变化;对照组与B组比较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网织红细胞中的IRF参数有助于早期判断红细胞的活动度,可作为反映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研究其在急性/非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差异,从而了解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就诊252例心血管患者的血浆D-D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比较不同疾病血浆D-D的差异性,同时为辨别急性/非急性心血管疾病寻找最佳的临界值。结果急性心血管疾病组D-D升高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X^2=31.942,P〈0.001),且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D—D在755 μg/L具有较好的判别意义(AUC=0.709,P〈0.001)。结论测定患者血浆中的D-D水平,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纤溶亢进的指标,同时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快速、敏感诊断新生儿地中海贫血 (THAL)的简易方法 ,提高新生儿地中海贫血的诊断率。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和全自动快速电泳分析系统 (REP)作HB区带定量 (部分标本做α、β THAL基因分析 )。结果 共检测 4 987例新生儿 ,正常组 36 96例 ,THAL组 12 91例 ,分为四组 :轻型αTHAL静止型组 85 0例 ,轻型αTHAL标准型组 2 84例 ,轻型 βTHAL组 12 2例 ,αTHAL复合 βTHAL组 35例。在血常规中RBC、HB和MCV 3项检测中 ,THAL各组在RBC HB的比值和MCV值与正常组比较都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尤其是αTHAL标准型组是最明显的小细胞低色素性 ;在HbA定量分析中 ,尤其是 βTHAL组与正常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HbA值 <16 % ;α与 β两类THAL组之间比较也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脐血 (足月 )血常规RBC、HB、MCV 3项检查和HBA定量 ,结合父母家系HB分析 ,可作为诊断新生儿THAL的重要指标 ,对于暂时无法做THAL基因分析条件的临床实验室具有积极的临床实验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流式细胞术中应用二醋酸酯荧光素(FDA)与碘化丙啶(PI)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性能。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各20株,制备1麦氏浊度菌悬液2支(约2 ml/支);1支于85℃水浴30 min灭活,获取死菌菌液;分别应用FDA(0.5μg/m L)、PI(5μg/m L)两种荧光染料对死、活菌菌液进行染色(两种染料的染色时间分别为30 min和15 min);以不染色死菌液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两种染料染色死、活菌菌液及不染色死菌液的平均荧光强度(FMI),对比分析其FMI均值水平。结果:以FDA为染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无染料管、活菌管、死菌管FMI均值水平无差别,结核分枝杆菌活菌管FMI均值水平(129.61±8.69)明显高于死菌管(3.34±0.11)及无染料管(0.33±0.02);以PI为染料,结核分枝杆菌的无染料管、活菌管、死菌管FMI均值水平无差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死菌管FMI均值水平[(48.33±2.13)、(25.92±1.21)]明显高于活菌管[(1.87±0.12)、(2.14±0.07)]和无染料管[(1.14±0.09)、(1.12±0.04)]。结论:FDA能较好指示结核分枝杆菌活性,PI能较好指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狼疮抗凝物质(LA)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患者体内狼疮抗凝物质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0例结肠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AT)指标及LA比值。结果结肠癌组LA值及aPTT、DD、F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T、PLG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肠癌患者组LA值与aPTT相关性显著(正相关);LA值与PLG、AT相关性显著(负相关);LA值与D-D、Fb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LA比值的增高与结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有关,增加患者形成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例PCI患者术前、术后4 h、24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与抗凝血酶(AT)含量的变化。结果 PCI术前与术后4、24 h PT、Fbg、AT没有变化(P>0.05),aPTT及TT术后4 h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24 h恢复正常。结论 PCI术后可在4及24 h采用aPTT及TT监测病人的抗凝情况,而对抗凝血酶含量正常的患者术后4 h已恢复正常,不必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