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D与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aHCO3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效果。方法 将28只重症失血性休克SD大鼠随机均分为SOD组、NaHCO3组、SOD NaHCO33个治疗组以及1个对照组,分别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的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h存活率。结果 休克2h后,各组动物微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显减低,NE阈值比失血前提高24-27倍。复苏治疗2h后,3个治疗组血管反应性都有回升,其中以SOD NaHCO3组效果最显,NE阈值下降至失血前的4.7倍。此外,给SOD NaHCO3后再给多巴胺的升压效应最为显,是对照组的1.9倍,且在回输血液后动物血压稳定在13.33kPa以上;治疗2h后,微动脉血流量是对照组的2.54倍,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2.9倍。结论 SOD和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有恢复作用;先给SOD NaHCO3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稳定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提示SOD 碱可能是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38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糖尿病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55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分正常组、糖尿病组、溶剂对照组、MKK6b(A)组和MKK6b(E)组。溶剂组:给予相同容量的柠檬酸缓冲液;MKK6b(A)组:在糖尿病模型基础上,实验前24 h尾静脉注射MKK6b(A)2.5 mL/kg;MKK6b(E)组:在实验前24 h给正常大鼠尾静脉注射MKK6b(E)2.5 mL/kg。用荧光强度检测微血管通透性;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形态。结果糖尿病大鼠的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高于正常组;注射MKK6b(E)可以增高大鼠微血管的通透性,而注射MKK6b(A)后微静脉的高通透性则被抑制。结论P38 MAPK信号转导系统参与介导了糖尿病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IP)对小鼠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BABL/c雄性小鼠,90℃(假烧伤组为37℃)水烫背部体表面积约30%致Ⅲ度烧伤后补液1ml,复制烧伤模型。实验分为6组:假烧伤组、假烧伤+S1P组、假烧伤4-DMS组、烧伤组、S1P+烧伤组、烧伤+S1P组。连续观察小肠系膜微静脉烧伤后20~50min的荧光白蛋白渗出情况,用荧光密度比值Pa表示血管通透性,Pa越大通透性越高。结果假烧伤组4-DMS组Pa值在50min时为0.8160±0.0713,明显高于单纯假烧伤组(0.6575±0.1154,P〈0.05)。烧伤后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S1P+烧伤组Pa值自烧伤25min后明显低于烧伤组(P〈0.01),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烧伤+S1P组Pa值与烧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1P对正常的内皮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烧伤后血管通透洼显著增加,S1P能预防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但对烧伤后已经升高的血管通透性没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虎杖甙对缺血缺氧平滑肌细胞PK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虎杖甙(PD)对缺血缺氧(模拟失血性休克)平滑肌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探讨虎杖甙抗休克和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性的机制.方法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DE-52纤维素层析方法初步提纯PKC,用组蛋白ⅢS作为底物,用同位素闪烁计数的方法测量其活性.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单纯PD组(加PD作用2h,PD终浓度为0.4mmol/L),缺氧组(按Koyama法复制缺血缺氧模型,平滑肌细胞置于无氧无血清无糖环境培养4h后收集细胞,不做其它处理),PD治疗组(缺氧组基础上加PD治疗2h,PD终浓度为0.4mmol/L),治疗对照组(缺氧组基础上加等量D-Hanks作用2h).结果对照组平滑肌细胞胞浆PKC活性为(11.08±3.13)fmol·mg-1·min-1,单纯PD处理可使平滑肌细胞胞浆PKC活性增加,达到(30.02±4.16)fmol·mg-1·min-1,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缺氧损伤后胞浆PKC活性也显著上升为(21.62±3.57)fmol·mg-1·min-1(P<0.05),而经PD治疗后胞浆PKC活性下降为(11.52±2.33)fmol·mg-1·min-1,和未治疗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对照组为(21.39±3.54)fmol·mg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虎仗4号结晶对大鼠不可逆性失血性休克时血压的影响,用彩色显微电视装置观察了提睾肌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虎仗4号结晶和回输放出的血液后,可使动物血压稳定上升,使休克时缩窄的细动脉口径恢复,毛细血管开放,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虎仗4号结晶的作用效果与剂量增加有一致的趋势.讨论了虎仗4号结晶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引起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变化的时间效应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烧伤大鼠血清分别孵育细胞30min、1h、2h、4h和6h。或在烧伤血清作用30min之前或之后使用5μmol/L的ML-7作用30min。使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探针特异性结合并显示细胞内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并在Nikon TE-30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 正常情况下,纤维状肌动蛋白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内的外周膜部位。使用烧伤大鼠血清进行30min~12h的刺激后,内皮细胞内可观察到明显的应力纤维形成,并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可以通过使用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特异性抑制剂ML-7预处理细胞30min来抑制这种效应。此外,ML-7还能够改善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内皮细胞内肌动蛋白重排。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鼠烧伤血清能够通过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引起明显的细胞内肌动蛋白排列的改变。在烧伤血清刺激细胞后.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可以改善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内皮细胞骨架重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后大鼠肠系膜细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变化。方法 (1)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休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假手术组只做手术,不放血;(2)急性分离大鼠肠系膜A2、A3动脉,链霉蛋白酶法急性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3)用膜片钳的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记录法记录假手术组和休克组细胞膜电位和通道的变化。结果 (1)失血性休克2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由正常的-41mV变化为-65mV;(2)休克后BKCa开放概率增加,反转电位明显改变,而单通道电导没有变化。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超极化,BKCa活动增加可能是导致膜超极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用大鼠复制了重症不可逆性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双摄象机同步录相法来观察血压和提肌微循环变化的关系。结果证明,在休克时,白细胞嵌塞毛细血管可能是输血治疗后微微循环不易恢复的原因之一。单纯给纳洛酮或单纯输血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纳洛酮配合输血可以明显提高血压和脉压,脉动血流冲击停滞的血细胞,使微循环改善,血压和血流速度稳定,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文章讨论了作用的机理,提出心脏因素和微循环因素互相影响,在重症不可逆性失血性休克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衰老和缺氧对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衰老及缺氧对体外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PA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细胞分为年轻常氧组、老年常氧组、年轻缺氧组、老年缺氧组。应用MTT比色法、^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方法检查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同年轻组比较,老年组PASMCs的生长曲线明显抬高,^3H-TdR掺入明显增加,进入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总蛋白量减少,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加;同常氧组比较,缺氧组PASMCs的生长曲线明显抬高。^3H-TdR掺入先受抑制,后明显增加,进入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总蛋白量减少,PCNA增加。结论 衰老和缺氧部能直接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衰老的平滑肌细胞受缺氧刺激增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复制狗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用彩色显微电视录相装置和微循环多参数分析系统,观察体外反搏对失血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效应。结果,体外反搏使休克时下降的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迅速回升。反搏后120分钟,休克时紊乱的球结膜微循环(口径、流速、流量)恢复到接近正常,半数动物存活3天以上。提示体外反搏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循环功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