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切削表面形貌对氧化锆瓷与饰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40个Upcare氧化锆基底材料以CAD/CAM切削烧结瓷块试件,随机等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打磨、喷砂及抛光等处理。实验组均采用CAD/CAM时预设程序,分别使切削产生的刀路与剪切强度测试加力方向呈垂直(A组)、平行(B组)及突起(C组),并对试件进行喷砂处理。测量并比较各组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扫描电镜观察断裂界面的情况。结果各组的剪切强度分别为:A组(27.64±4.24)MPa、B组(27.12±5.32)、C组(36.86±7.21)MPa、对照组(24.14±2.74)MPa,其中对照组与A组、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A组(5578.34±1165.58)Ra、B组(5227.98±1440.29)Ra、C组(5699.97±1234.28)Ra、对照组(5964.92±1013.834)Ra,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试件表面粗糙度与剪切强度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组较其他组氧化锆瓷与饰瓷结合更致密,未见气泡,无孔隙存在。结论固位突起的锆瓷表面形貌可有效增加锆瓷与饰瓷间的结合强度,而表面粗糙度对界面的结合强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正畸方法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并完成随访的53名患者,分别检测其戴入矫治器前,戴入后第1、3、6个月以及拆除前、拆除后1、3个月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四项牙周临床指标。结果 PLI、SBI、PD指数均随治疗时间呈上升趋势,第1个月PLI、SBI上升幅度最大,并于拆除前达到最高。治疗第1个月PLI、PD与治疗前尚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个月时,PLI、SBI与治疗前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拆除矫正器后,PLI、SBI、PD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本在6个月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而且PLI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所有患者均未检测到附着丧失。结论固定矫治器治疗虽然在治疗期内会造成牙菌斑堆积、牙龈肿胀等不同的牙周不良反应,但不会对牙周组织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