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8例26段,静脉病变22例26段。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5~85岁,平均60.5岁。结果溶栓疗法成功率93.02%(40/43段);PTA治疗成功率96.15%(25/26段);内支架治疗9段全部成功。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88.46%(46/52段)。结论根据血管闭塞性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提出血栓性闭塞开通后保留导管抗凝溶栓治疗2~3天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门静脉缺如是临床上十分罕见的门静脉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由于该疾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漏诊。2013年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收治了1例先天性门静脉部分缺如伴肝脏重塑患者,总结其增强CT检查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急性大出血介入诊疗方法、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非创伤性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185例介入栓塞止血成功率94%,其中150例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大咯血止血率92%。35例肝癌破裂止血率100%。结论:动脉栓塞治疗在急诊医学中抢救非外伤性大出血是替代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机械可脱性螺旋圈(MDS)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7例。结果 7例中5例栓塞成功,2例未成功。无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其中1例动脉瘤患一过性双目失明,经及时有效抢救治疗,1天后恢复正常。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X线、CT和MR影像学特征,并比较这3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AS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为AS早期(0~Ⅱ级)患者分别行X线、CT和MR检查。分别评价这3种检查方法在0~Ⅱ级AS病变中的检出率,并对检查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Ⅰ~Ⅱ级病变,MR(36/38)较CT(27/46)发现更多病变,两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和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分,MR与X线、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的影像学检查中,X线、CT和MR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MR较X线、CT能发现更早期的病变,影像学的综合检查对病变的早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9例肝动脉-肝静脉瘘经1~3次介入治疗后瘘口闭合良好,27例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后瘘口均有闭合或部分闭合,部分闭合者瘘口流量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肝脏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6%、63.9%、19.4%。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应采取积极措施封堵瘘口,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徐杰  黄求理  范海波  朱雪君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48-449,F000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在小肠出血性病变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小肠出血性病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检查表现。结果CT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空肠间质瘤6例,回肠淋巴瘤2例及回盲部外伤性出血1例,阳性率为64.71%(22/34)。结论MSCT是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上为终末细支气管至肺泡腔内持续含气量过多而过度膨胀使弹力组织破坏,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不可逆气流受限,胸闷、气促,重则呼吸衰竭。我困COPD的发病率为1.6%~4.5%,据统计上海市城区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1.9%,并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求理  宋侃侃 《宁波医学》2000,12(4):161-162
目的 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血尿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穿刺血管成莆术(PTA)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3例16例,静脉病变6例7段。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87.50%,PTA治疗成功率91.67%,内支架治疗3段全部成功,经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78.26%。结论血管闭塞性病变根据其性质和程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而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