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报告我院经 X 线、手术、病理证实位于脾脏上的腹腔妊娠并形成石胎一例。病例报告住院号86—2872,患者,女,48岁,已婚,因食欲不振伴全身乏力四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2.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的研究(附69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直径小于3cm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以提高CT对SPN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分析经CT扫描、CT导引下肿块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cm的SPN69例。结果:良性结节15例,恶性结节54例;良性结节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分叶少而浅,结节内钙化多见,边缘多数有长毛刺;恶性结节形态多不规则,分叶多且深,周围以短细毛刺常见,胸膜凹陷征、其内空泡征、血管截断或聚集征较常见。结论:CT是鉴别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对多数肺结节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肾脏发育不全是较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往由于检查方法的限制,临床上多难予诊断。随着B超、CT和MR的广泛应用,本病发现率明显增多。本文报告由CT诊断肾发育不全8例,并对其CT诊断价值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常发于长骨骨端,X线平片上表现较为特征,诊断不难。而发生于脊椎骨的巨细胞瘤则较为少见。关于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国内报道尚少。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1岁,右腰部剧烈疼痛,持续2d后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右腰部剧烈疼痛,持续10余天,症状较前加重。病人2个月来食欲不振,夜间睡眠差,体重减轻约5kg,无生食鱼肉及蛙肉史。查体:右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生化、乙肝五项、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胆原3μmol/L,血细胞 (25个细胞/m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导引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61个病灶,其中肿瘤D≤3cm者14个,3cm5cm者11个,多发肿瘤者10例(2~4个)。46例61个肿瘤CT导引PAI治疗145次。随访时间5~48个月,多次复查CT,动态观察肿瘤坏死情况,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活时间、肝肾功能、AFP值等。结果:46例61个肿瘤145次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71%~100%;直径≤3cm的小肝癌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2/12)、92%(11/12)、83%(10/12)、67%(8/12)(P<0.05);直径≤5cm者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27)、78%(21/27)、67%(18/27)、44%(12/27)(P<0.05);直径>5cm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2/7)、14%(1/7)(P<0.05)。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腹膜炎、化学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气胸,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直接瘤体内注射乙酸治疗单结节、无转移的小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经济的微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导引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10月在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病灶61个)病灶,其中肿瘤直径≤3 cm者14个,3 cm〈直径≤5 cm者36个,直径〉5 cm者11个,多发肿瘤者10例(2-4个)。46例61个肿瘤CT导引PAI治疗145次。随访时间5-48个月,多次复查CT,动态观察肿瘤坏死情况,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活时间、肝肾功能、AFP值等。结果46例61个肿瘤145次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71%-100%;直径≤3 cm的小肝癌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2/12)、92%(11/12)、83%(10/12)、67%(8/12)(P〈0.05);3 cm〈直径≤5 cm者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27)、78%(21/27)、67%(18/27)、44%(12/27)(P〈0.05);直径〉5 cm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2/7)、14%(1/7)(P〈0.05)。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腹膜炎、化学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气胸,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直接瘤体内注射乙酸治疗单结节、无转移的小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经济实用的微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9.
支原体肺炎血清黏附分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MPP)的血清黏附分子变化及其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了46例MPP喘息组(Ⅰ组)、38例MPP非喘息组(Ⅱ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同时检测3组患儿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计数(EOC),追踪观察6个月内Ⅰ组和Ⅱ组患儿哮喘发作人数及发生率。结果MPP喘息组和非喘息组血清sICAM-1水平分别为(558.6±66.42)mg/L,(425.64±68.56)mg/L,诱导痰中EOC分别为(8.4±1.8)个/100,(5.0±1.4)个/100;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和诱导痰中EO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MPP缓解期血清sICAM-1水平与诱导痰中EOC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6个月内喘息组和非喘息组哮喘发作人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sICAM-1在MPP时明显升高,喘息组表现更为显著,其动态变化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sICAM-1在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