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对有性生活的男性患者手术前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采用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22例,其中HoLEP 179例,TURP 443例,对其中年龄不超过75岁(307例)且手术前后有性生活史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术前术后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的勃起功能专项评分(IIEF-EF)及性功能问卷(MSF-4)评分。结果 307例患者中顺利完成随访126例,仅有50例患者随访期间有规律性生活,其中HoLEP 27例,TURP 23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IQR:9,21),失访181例。HoLEP术后IIEF-EF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203),TURP术后IIEF-EF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MSF-4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在单项分析中HoLEP术后阴茎勃起质量(MSF-4-2)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96),TURP组术后MSF-4-2较术前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9),两组射精情况(MSF-4-3)和性高潮情况(MSF-4-4)较术前相比,评分均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EP组有18例(67%)发生逆行射精,TURP组有15例(65%)发生逆行射精。结论 HoLEP术后对患者性功能有影响,但与TURP对性功能影响并不相同,HoLEP对患者勃起功能影响较小,HoLEP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逆行射精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的膜性尿道长度(MUL)与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后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96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行HoLE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0±7.7)岁, 体质量指数(23.9±2.9)kg/m2。术前PSA为0.39~28.30ng/ml, 中位值为3.79(2.48, 6.03) ng/ml;22例(22.9%)合并糖尿病, 17例(17.7%)既往发生过≥1次尿潴留。术前MRI测量前列腺体积(60.5±35.0)ml。MUL定义为冠状位前列腺尖部与尿道球部之间的距离;术前MRI测量MUL为7~20 mm, 中位值13(11, 17) mm。所有手术均为单一术者完成。HoLEP术后2周对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HoLEP术后2周正常控尿组(无需使用尿垫)和尿失禁组(需使用尿垫)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PSA、有无糖尿病、有无尿潴留、前列腺体积和MUL的差异, 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 分析HoLEP术后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穿刺活检单针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协助选择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经直肠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单针阳性并且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计53例,患者年龄(69.7±6.9)岁(54~81岁)。穿刺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为(9.70±5.24) μg/L(1.69~25.69 μg/L),前列腺体积为(50.70±28.39) mL(12.41~171.92 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39例(73.6%)、11例(20.8%)和3例(5.7%),临床分期T1期、T2期和T3期者分别为6例(11.3%)、44例(83.0%)和3例(5.7%)。按年龄、术前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和临床分期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 术后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 20例(37.7%)、21例(39.6%)和10例(18.9%),另有2例(3.8%)为pT0;病理分期T0期、T2a期、T2b期、T2c期和T3期者分别为2例(3.8%)、9例(17.0%)、2例(3.8%)、29例(54.7%)和11例(20.8%);11例(20.8%)手术切缘阳性,10例前列腺包膜外侵犯(18.9%),1例(1.9%)精囊侵犯。术后肿瘤呈多灶状分布42例(79.2%),双侧分布37例(69.8%)。与术前穿刺Gleason评分比较,术后Gleason评分下降3例(5.7%), 不变28例(52.8%),升级20例(37.7%),其中有2例(3.8%)为pT0;与临床分期比较,术后病理分期下降2例(3.8%),不变10例(18.9%),升级41例(77.4%)。根据术后病理分为微灶癌组(n=8)和非微灶癌组(n=45), 经比较,两组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al antigen density,PSAD)和术前穿刺Glea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穿刺活检判断癌灶位于尖部的方法,假阴性率41.4%(12/29),假阳性率 50.0%(12/24)。实际清扫淋巴结和保留性神经的病例,与根据术后病理再次判断方案选择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5%是前列腺微灶癌的预测因素。37.7%病例发生病理分级升级和77.4%病例发生病理分期升级,选择手术方案(如性神经保护、淋巴结清扫、尖部的处理等)时,需要综合分析肿瘤危险度分层、列线图预测因素、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以及术中情况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辅助白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总结NBI手术经验。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麻醉后行TURBT。术中先在白光下寻找膀胱肿瘤并切除,完整取出病理标本。换成NBI,寻找可疑病灶并切除,将病理标本完整取出。两组术后标本区分开分别送病理科,记录白光下病灶的数目、位置及病理诊断结果,同时记录NBI下白光残留病灶的情况。计算白光下电切后膀胱肿瘤残留的比例,评估NBI的效果。后期病例按时间顺序平均分为3组,统计各组的临床数据,观察NBI辅助白光下TURBT的学习曲线。结果: 参加研究的患者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3~89岁,平均65.2岁。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及发生。术中发现9例为单发,36例为多发,肿瘤最大径0.5~4.0 cm,平均2.2 cm。白光下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另有19例白光切除后NBI辅助下再次切除标本病理诊断阳性(42.2%)。按时间顺序将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白光下切除后3组NBI的真阳性率分别为33.3%、46.7%、46.7%,假阳性率分别为60.0%、46.7%、26.7%。结论: TURBT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方式,NBI是白光的有效补充,能增加膀胱肿瘤的检出率,减少术后复发。NBI光源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随着病例的增加,NBI下假阳性率逐渐降低,而术者NBI经验丰富后,在白光下对扁平样肿瘤的辨识度也逐渐提高,白光下肿瘤切除后NBI辅助治疗肿瘤残留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辅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4月我科对12例膀胱肿瘤行NBI辅助TURBT,术中用白光和NBI分别对膀胱进行检查,切除可疑病灶。结果术中发现8例单发肿瘤,4例多发,肿瘤最常分布于膀胱三角区(25%)、左侧壁(35%)及右侧壁(20%)。与初次电切相比,复发肿瘤多为扁平病变,NBI较白光下看到的肿瘤数量更多或范围更大。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癌,8例低级别,4例高级别。术后住院2~12 d,平均4.6 d,未见明显并发症。12例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 NBI辅助TURBT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影像学不能发现的复发膀胱癌。膀胱三角区及侧壁是肿瘤的易发部位,术中应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穿刺活检单针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协助选择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经直肠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单针阳性并且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计53例,患者年龄(69.7±6.9)岁(54~81岁)。穿刺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为(9.70±5.24) μg/L(1.69~25.69 μg/L),前列腺体积为(50.70±28.39) mL(12.41~171.92 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39例(73.6%)、11例(20.8%)和3例(5.7%),临床分期T1期、T2期和T3期者分别为6例(11.3%)、44例(83.0%)和3例(5.7%)。按年龄、术前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和临床分期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 术后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 20例(37.7%)、21例(39.6%)和10例(18.9%),另有2例(3.8%)为pT0;病理分期T0期、T2a期、T2b期、T2c期和T3期者分别为2例(3.8%)、9例(17.0%)、2例(3.8%)、29例(54.7%)和11例(20.8%);11例(20.8%)手术切缘阳性,10例前列腺包膜外侵犯(18.9%),1例(1.9%)精囊侵犯。术后肿瘤呈多灶状分布42例(79.2%),双侧分布37例(69.8%)。与术前穿刺Gleason评分比较,术后Gleason评分下降3例(5.7%), 不变28例(52.8%),升级20例(37.7%),其中有2例(3.8%)为pT0;与临床分期比较,术后病理分期下降2例(3.8%),不变10例(18.9%),升级41例(77.4%)。根据术后病理分为微灶癌组(n=8)和非微灶癌组(n=45), 经比较,两组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al antigen density,PSAD)和术前穿刺Glea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穿刺活检判断癌灶位于尖部的方法,假阴性率41.4%(12/29),假阳性率 50.0%(12/24)。实际清扫淋巴结和保留性神经的病例,与根据术后病理再次判断方案选择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针肿瘤占穿刺组织百分比≤5%是前列腺微灶癌的预测因素。37.7%病例发生病理分级升级和77.4%病例发生病理分期升级,选择手术方案(如性神经保护、淋巴结清扫、尖部的处理等)时,需要综合分析肿瘤危险度分层、列线图预测因素、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以及术中情况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临床T1(cT1)期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探究影响cT1期肾细胞癌患者发生肾窦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前诊断为cT1期肾细胞癌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07例患者,其中男性354例(69.8%),女性153例(30.2%),中位年龄59岁,中位体重指数25.5 kg/m2。术前有肉眼血尿者18例(3.6%),中位肿瘤直径3.5 cm。cT1a期322例(63.5%),cT1b期185例(36.5%),中位R.E.N.A.L.评分为8分。肿瘤边界规则者359例(70.8%),肿瘤边界不规则者148例(29.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186例(36.7%)肾部分切除术和321例(63.3%)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窦侵犯75例(14.8%),其中cT1a期侵犯肾窦18例,占cT1a期总数的5.6%;cT1b期侵犯肾窦57例,占cT1b期总数的30.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2)、R.E.N.A.L.评分(P<0.001)、肿瘤边界状态(P<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E.N.A.L.评分(P≤0.020)和肿瘤边界状态(P=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cT1期肾细胞癌,术后接近15%的患者存在肾窦侵犯现象;R.E.N.A.L.高评分和肿瘤边界不规则,均可以提示cT1期肾细胞癌有发生肾窦侵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前列腺尖部深度(prostate apex depth,PAD)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后早期(3个月)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本组184例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行LRP手术,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均完善MRI检查,将PAD定义为MRI矢状位前列腺尖部至耻骨上缘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将前列腺尖部深度比(PAD ratio,PADR)定义为PAD/耻骨上缘与下缘水平线间的垂直距离(耻骨高度)。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LRP,自术后第一个月起每月对患者的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以全天不需要使用尿垫为控尿功能恢复标准。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184例患者平均年龄(69.0±7.7)岁,平均体重指数(25.07±3.29) kg/m2,平均穿刺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6.80±21.99) μg/L,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14例(7.6%)、81例(44.0%)和89例(48.4%),临床分期T1/T2期157例(85.3%)、T3期27例(14.7%)。术前MRI测量平均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volume,PV)为(39.35±25.25) mL,平均膜性尿道长度(membranous urethral length,MUL)为(14.0±3.7) mm;PAD为15~40 mm,平均(24.52±4.97)mm;PADR为0.42~1.00,平均0.70±0.14。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完全控尿率分别为62.0%(114/184)和96.2%(177/184);术后早期(3个月)尿失禁的单因素分析中,PV(P=0.049)、MUL(P<0.001)和PADR(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被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UL<14 mm(P<0.001)和PADR≥0.70(P=0.032)是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PV、MUL和PADR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Log-rank检验示不同PV(P=0.001)、MUL(P<0.001)和PADR(P<0.001)分组控尿功能恢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UL、PADR、PV与LRP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术前MUL较短和PADR较高是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40岁及以下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选择 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3例40岁及以下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的2.2%,男性3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岁(23~40岁)。初诊时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7例(62.8%), 体检发现异常者9例(20.9%),以膀胱刺激症状或排尿异常起病者7例(16.3%)。肿瘤单发者34例(79.1%),多发者9例(20.9%),且多发者均在31~40岁亚组。根据患者临床分期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 术后病理分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9例(67.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4例(32.6%)。Ta期31例(72.1%),T1期7例(16.3%), T3期1例(2.3%), T4期3例(7.0%),T1期合并Tis 1例(2.3%)。术后3例失访,另40例随访5~165个月,随访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2.5%(5/40), 平均复发时间39个月(3~105个月), 2例患者进展,进展率5%(2/40)。多发患者组复发率33%(3/9),单发患者组复发率5.9%(2/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结论:青年膀胱癌的发病比例呈增长趋势, 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青年膀胱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青年患者的下尿路刺激症状同样需警惕肿瘤的发生,术后的复发情况可能与多发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