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丁煜  蒋正轩  陶黎明 《安徽医学》2023,44(9):1017-1020
目的 比较全域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5例(70眼),每位患者均使用超广角彩色眼底照相(UWF CFP)检查。采用全域扫频OCTA和FFA分别检查受试者视网膜,并分析两者对视网膜微血管瘤(M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全域扫频OCTA中MA、RNV、NPAs、IRMA、DME的检出率与F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域扫频OCTA与FFA对DR的筛查、诊断、分类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结论 全域扫频OCTA在DR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作为DR无创性筛查、诊断、随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麻糖复合物(polysaccharides from Gastro-d ia elata B lum e,GEP)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 ia reperfusion,R IR)后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 ismutase,SOD)、丙二醛(m alond 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 itric oxide,NO)含量及视网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16 kPa高眼压而建立R IR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GEP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维生素E组、阴性对照组,缺血60 m in后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60 m in,24 h和72 h检测视网膜组织中MDA(比色法),SOD(比色法)、NO(硝酸还原酶法)含量及视网膜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GEP干预后,再灌注60 m in,24 h和72h后中、大剂量干预组视网膜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SOD含量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NO含量在再灌注24~72 h时间段内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GEP干预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损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GEP对缺血/再灌注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屈光中心行TPRK治疗的65例(127只眼)患者。术后1~3 d对患者行疼痛评分问卷调查。记录术前术后视力、术后残余屈光度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的变化。术后1年对患者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手术前后视力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第1天疼痛程度平均为(2.29±0.71)(1~3)。术后1年UCVA达到1.0为65只眼(98.5%),所有眼均达到0.8(100%)。术后1年UCVA优于术前BCVA(t=6.11,P﹤0.001),Haze值为(0.08±0.20)。术后1年平均等效球镜为(-0.25±0.57)D。结论 TPRK治疗近视合并散光疗效明确,为安全、有效、精确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度数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变化规律。方法 122例近视患者(239只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3.0 D)、中度近视组(-3.0 D~-6.0 D)、高度近视组(-6.0~-9.0 D)和超高度近视组(>-9.0 D),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超高近视组距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上方及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层厚度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超高近视组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较中度近视组亦显著变薄(P<0.05)。黄斑中心凹部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175μm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而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方位厚度分布均是上方视网膜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颞侧最薄。结论黄斑部神经上皮的损害随屈光度数增高和眼轴增长而呈区域性萎缩变薄,提示可能出现早期近视性视网膜损害。OCT是为观察此种损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01);通过2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t=-2.946,P<0.01),而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值无差异(t=1.305,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应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与传统手术显微镜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21年3月至2021年4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2例(80只眼)。患者根据不同方式分为两组:使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者为3D组, 32例(38只眼);使用传统手术显微镜者为常规组, 40例(42只眼)。随访30 d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 P=0.881), 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3D组优于常规组(t=-3.08, P=0.003), 术后15 d、30 d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5 d、30 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3D组均优于常规组(t=4.43、5.08、4.55, 均P<0.001);六角形细胞比例3D组均优于常规组(t=6.55、7.38、6.54, 均P<0.001)。3D组超声乳化所用的能量、超乳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使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较使用常规手术显微镜进行白内障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 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在白内障患者中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收集术前存在规则角膜散光且散光≥1.5D 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5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 Toric IO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2周、3月、6月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 旋转度。结果术后6个月53只患眼 UCVA≥0.5,30只患眼 UCVA≥0.8,BCVA≥0.8者达50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87±1.06)D,术后1 d、2周、3月、6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76±0.40)、(0.75±0.38)、(0.77±0.39)、(0.79±0.40)D。与术后1 d 比较,术后2周、3月、6月 Toric IOL 在囊袋里旋转的度数分别为(0.84±0.73)°、(1.18±0.87)°、(1.46±0.95)°。结论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并且具有良好的囊袋内旋转稳定性,预测性较强,用于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王松  许育新  陶黎明 《安徽医药》2020,24(5):963-965
目的比较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慢性泪囊炎病人 120例 120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两组,每组各 60例。 A组病人行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 B组病人行鼻内窥镜下鼻腔吻合术。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诊 6个月。治疗 3个月后, A组有效率为 83.4%,B组有效率为 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2,P<0.05); 6个月后 A组有效率为 78.4%,B组有效率为 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5,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效果优于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可作为慢性泪囊炎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