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华驰  崔惠勤  陈达桂  韦建林  覃丽兰  邓燕云 《重庆医学》2021,50(19):3338-3341,3345
目的 探讨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1C-MET PET)与MRI异机融合在胶质瘤术后残留复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22例行11C-MET PET及MRI检查的胶质瘤术后患者,将MRI与PET图像融合.最终诊断依据为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计算融合图像、MRI诊断残留复发的诊断效能,并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对比,将两者诊断效能与最终诊断结果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 MRI、11 C-MET PET与MRI异机融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5.56%(10/18)、100%(18/18),特异度分别为100%(4/4)、50.00%(2/4),准确度分别为63.64%(14/22)、90.91%(20/22),融合图像灵敏度、准确度高于MRI(P =0.003、0.03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MRI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313);融合图像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0.621).结论 11 C-MET PET与MRI异机融合在胶质瘤术后残留复发的评估中灵敏度及准确度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顺铂+氟尿嘧啶)的诱导治疗在后续接受同期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作用。方法 118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NPF组58例(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诱导治疗组)和TPF组60例(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组),2周期诱导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顺铂同期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比较两组的安全性、近期疗效。结果 与TPF组比较,NPF组诱导治疗对于颈部淋巴结有更显著的疗效(P=0.036);而诱导治疗的原发病灶疗效、诱导治疗的总体疗效和全程治疗结束的即刻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较TPF组均显著改善(P=0.028, P=0.049)。同期放化疗阶段,与TPF组比较,NPF组的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及放射性皮炎均显著改善(P=0.038, P=0.041, P=0.035)。结论 对于后续接受顺铂同期IMRT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的诱导治疗具有更好的淋巴结缓解率,且不良反应更轻微;患者在后续的同期放化疗中耐受性更好,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综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46例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调强放疗组(RT组)和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组(RT+TMZ组),各23例。两组均在术后开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RT+TMZ组加服TMZ化疗。评价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及近、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TMZ组的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RT组(均P〈0.05)。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有效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3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进行化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75mg/m2,dL;奈达铂80mg/m2,dL。21d为1个周期,治疗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30例均可评价疗效,共完成周期数为106个,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11例,进展8例,总有效率为36.6%,疾病控制率为73.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8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1 C-蛋氨酸-PET/CT(11 C-MET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融合在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术后两周内行MRI与11 C-METPET/CT检查,采用11 C-METPET/CT、11 C-METPET/CT与MR...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疗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评估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1 月至2014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55 例女性乳腺癌病例,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M 分期为pT3~4pN1~3cM0 或p 任意TpN 2~3cM0。采用氟尿嘧啶+ 表柔比星+ 环磷酰胺(FEC )化疗方案后,密闭信封法随机分为同步组(多西他赛化疗时同步放疗)78例、序贯组(多西他赛化疗完成后放疗)77例,观察两组放射性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中位随访39(16~62)个月。同步组和序贯组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均无3~4 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症状性心肺放射损伤。1~2 级放射性皮肤反应同步组的发生率为89.7%(70/ 78)、序贯组为88.3%(68/ 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年无复发生存率同步组为92.3%(72/ 78),序贯组为81.8%(63/ 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6)。 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与序贯治疗比较提高了患者的3 年无复发生存率,安全可行,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与多西他赛联合铂类方案在转移性鼻咽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2011年1 月至 201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疗的转移性鼻咽癌120例。随机分两组接受一线化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组60例,多西他赛联合铂类组60例。观察疾病缓解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采用 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分析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中位总生存(mOS)。结果:113例可评价病例,吉西他滨联合组56例,多西他赛联合组57例。吉西他滨联合组RR显著高于多西他赛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vs 52.6%,P=0.04)。中位随访15.8个月,与多西他赛联合组比较,吉西他滨联合组mPFS、mO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FS:9.7个月 vs 7.8个月,P=0.014; mOS:20.6个月 vs 16.8个月,P=0.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均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联合组1级末梢神经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吉西他滨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 vs 1.8%,P=0.030),但两组均无2~4级末梢神经损害发生。结论:与多西他赛联合铂类方案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一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有更高的RR,可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及OS时间,耐受性良好,末梢神经毒性更轻,可作为转移性鼻咽癌一线治疗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疗效从经济学角度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FEC -T 后程同步放疗和序贯放疗模式进行分析,为术后辅助治疗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155例改良根治术后接受FEC -T 后程同步放疗或序贯放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进行疗效评价及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9个月。与序贯模式比较,后程同步放疗模式未增加不良反应;缩短平均治疗时间6.2周,改善3年无复发生存率(92.3% vs 81.8%,P =0.046),有改善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趋势;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成本-效果比,后程同步模式为999.96元/%,序贯模式为1349.31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89.38元/%。结论:改良根治术后 FEC -T 后程同步放疗模式及序贯放疗模式都具有良好耐受性及疗效。后程同步放疗模式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及成本-效果比,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改良根治后辅助治疗模式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恶性肿瘤,是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瘤和一株完整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A,IgD或IgE)或Bence Jones蛋白质(游离的单克隆性κ或γ轻链)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基于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的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方法,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摆位验证的工作效率。方法:选取胸部、腹部、盆腔共30例肿瘤放疗患者,定位及治疗摆位时体表粘贴标记点。CBCT扫描验证时,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先进行常规图像配准,后采用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以医师常规图像配准为基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图像配准时,主管技师对比医师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技师对比医师在腹部的X、Y、Z轴上及胸部、盆腔部位的X、Y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部及盆腔部位的Z轴上P值分别为0.006,0.014,有显著意义。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时,医师、主管技师及技师对比医师常规图像配准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像配准的误差发生率腹部大于胸部及盆腔。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分别与自己对比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图像配准完成时间上P值近似于0,有显著意义。结论:以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优于常规图像配准,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