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复合体2/3(actin-related protein complex 2/3, ARPC2/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制备40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总RNA,采用RT-PCR法分析 ARPC2/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1)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中ARPC2/3基因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3%~65%及20%~27%(P<0.005)表达差异有显著性.(2)ARPC2/3基因及其蛋白在维吾尔族子宫颈癌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表达率明显高于淋巴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RPC2/3在维吾尔族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新疆肿瘤医院1989年-2005年收治的37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结果:37例中,恶性泡膜细胞瘤1例;良性泡膜细胞瘤36例,其中4例伴有颗粒细胞瘤.患者年龄:50岁以上者56.7%,30岁以下21.6%,临床症状以盆腔包块为主诉就诊者28例,占75.7%,其次有腹痛者19例,占51.4%,阴道少量出血2例,25例(67.5%)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癌1例,内膜增生10例,子宫内膜息肉3例,子宫肌瘤11例.5例子宫内膜萎缩,8例合并腹水,25例行CA125检查,9例增高;9例增高全部为良性肿瘤.14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8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4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行PEB方案化疗6程,1例减瘤术后失访,5年生存率100%.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预后较好,临床常伴有雌激素增高的还可有腹水及CA125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bcl-2蛋白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妇女外阴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法对67份维吾尔族妇女外阴手术切除存档蜡块(其中外阴癌57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10份)进行HPV16/18型及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1)57份外阴癌及10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中,无一例HPV16/18型阳性表达;bcl-2蛋白在外阴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0.18%(40/57),在10份癌旁组织中表达均阴性。(2)bcl-2在Ⅰ期、Ⅱ期及Ⅲ~IV期外阴癌中分别为70.18%,75.0%及50.0%,其在各期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02),bcl-2蛋白表达在外阴癌淋巴结阳性组(88.88%)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51.6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结论: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bcl-2的表达与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密切相关。bcl-2的表达与外阴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一群在种质和代谢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的孢子植物,在植物系统中它们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丰富,喜生长于温暖阴湿的森林地带,中国约有2600多种,是世界上蕨类资源最丰富的地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5年年初到2005年10月治疗肾结石98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980例,男613例,女367例;年龄6岁~56岁,病程7个月~5年;城市户口482例,农村户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健康维吾尔族和汉族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咪达唑仑片的药动学。方法维吾尔族、汉族健康志愿者各10名,男、女各半,单剂量口服15 mg咪达唑仑片后,用HPLC法测定咪达唑仑的血浆浓度,运用DAS 2.0程序以非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 test检验,以判断药动学是否存在显著性的民族差异。结果单剂量口服15 mg咪达唑仑片后,维吾尔族志愿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ρmax(124.8±50.0)μg.L-1,tmax(0.8±0.5)h,t1/2z(1.9±0.7)h,MRT0-12 h(2.8±0.8)h,CL/F(0.9±0.4)L.h-1.kg-1,Vz/F(2.3±0.7)L.kg-1和AUC0-12 h(343.2±150.9)μg.h.L-1。汉族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ρmax(103.1±26.4)μg.L-1,tmax(1.5±0.7)h,t1/2z(3.0±0.8)h,MRT0-12 h(3.6±0.4)h,CL/F(0.7±0.2)L.h-.1kg-1,Vz/F(2.7±0.8)L.kg-1和AUC0-12 h(368.8±103.4)μg.h.L-1。经检验,维吾尔族的tmax、t1/2z和MRT0-12 h比汉族的短,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的民族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两个民族的部分受试者的药-时曲线有双峰。结论单剂量口服咪达唑仑片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志愿者的药动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消除速率的民族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究文献报道的替加环素致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胰腺炎的特点,为肾移植术后患者使用替加环素的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收录的替加环素诱发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胰腺炎的个案报道,对纳入文献中患者基本信息及出现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病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2.82±11.36)岁;10例患者合并使用免疫抑制药;9例(81.82%)患者的ADR诱导期在10d以内,8例(72.73%)患者初期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6例(54.54%)为恶心、呕吐、腹胀;除1例未报道外,其他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均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均停药、对症处理,(3.56±1.26)d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6.3±5.06)d后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恢复正常。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应慎重,一旦发生急性胰腺炎需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基因在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利用异常黑胆质证造模法及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建立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肝癌对照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应用半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STAT3基因的 mRNA水平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和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STAT3基因的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肝癌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AT3基因的 mRNA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与肝癌对照组相比,STAT3基因的 mRNA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免疫组化 SP法及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肝癌对照组 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 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肝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的发生过程中,二乙基亚硝胺(DEN)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异常黑胆质体液起了促进作用。异常黑胆质体液可能通过对 STAT3肝癌基因的影响,促进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特殊医疗环境,它的重要性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越来越突出。ICU是危重病患者密集的场所,具有患者病情重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突发事件多,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工作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护士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专题讨论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题讨论。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民考民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级1班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满意度调查,用Excel按选择项的百分比进行数据的描述分析。结果86.9%的学生认为专题讨论教学形式好;100.0%的学生认为对学以致用、知识融会贯通很有或较有帮助;100.O%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讨论对知识增长很有或较有必要性;97.8%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很有或较有收获,100.0%的学生对专题讨论的内容很有或较有兴趣,并认为讨论内容新颖、实用;100.0%的学生认为对拓宽学习思路很有或较有帮助;43.5%的学生认为超出大纲内容可考试,39.1%的学生认为不考试;准备时间亦在5~7d。结论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专题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