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和中医俗称的病名,又名卒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大脑血管破裂而造成出血性中风;另一种是由于血管阻塞,致使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达到大脑的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主要表现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结果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延长和运动传导速度减缓.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理特征,电生理检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达84.5%.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缺乏特异性方法.DPN治疗在有效降低过高血糖的基础上,针对神经病变累及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4.
黄豆食治疑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豆味甘性平.<本草纲目>称"生温,炒热",入脾、大肠经.黄豆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36.3克,脂肪18.4克,糖25.3克,钙367毫克,磷571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4毫克,维生素B10.79毫克,维生素B20.25毫克,尼克酸2.1毫克.可煮,可炒,可油炸食用,可磨粉做馒头蒸饼和各种主食,可做豆浆制豆腐,还可生豆芽,所做菜肴都是人们喜食的佳品.但黄豆可用于治疗疑难杂症知道的人却不多.笔者研读中医,勤于食治食疗,常用黄豆为人治病,颇有所获,现选几方,以供试用.  相似文献   
5.
20 0 2~ 2 0 0 3年 ,我院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弥可保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3 6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64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 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 5 5 .5± 5 .2 )岁 ,糖尿病病史( 5 .5± 4.2 )年 ,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 3 .6± 2 .5 )年。对照组 2 8例 ,共临床与治疗组有可比性。1 2 方法 :两组均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保持全天血糖在正常水平。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灯盏细辛注射液 3 0ml ,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 ,静脉点滴 ,每日 1次 ;弥可保针 5 0 0ug静…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现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96例临床诊断为PCI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男59例,女3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6岁;病程8 d~10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的疗效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神经妥乐平对入选的50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患者进行治疗,10d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对皮肤交感反射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眩晕很快缓解,皮肤交感反射潜伏期缩短。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与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查对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分期判定的意义。方法选择PD患者108例(PD组),其中早期患者41例,中、晚期患者67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对2组行瞬目反射与EAS-EMG检查。应用SPSS 12.0软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组瞬目反射R2、R2'波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P<0.05);中、晚期PD组瞬目反射R2、R2'波潜伏期较早期PD组延长(P<0.05)。放松状态下,EAS-EMG检查显示PD组出现自发电位3例,且均为中、晚期患者;P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平均时限、多相波的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晚期PD组与早期PD组比较MUP的平均时限、多相波的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瞬目反射与EAS-EMG可以作为PD诊断、病情分期判定的客观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生理检测各项指标对腰骶神经根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的神经传导检测资料,144条胫后神经和144条腓神神经传导速度、H反射、F波及相应的异常率。结果:所有胫神经和腓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均正常。所检胫后神经中,52.1%的患者出现H反射异常,表现为H反射缺失、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在H反射异常的病例中,波幅减低者(49.3%)显著多于潜伏期延长者(12.5%),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5%的患者有F波异常,均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在所检腓神经中,3.5%的患者有轻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结论:患者H反射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神经根损伤更有意义,尤其H反射波幅减低是其敏感指标,而F波和神经传导速度对于反映腰骶神经根病的敏感性有限。  相似文献   
10.
闫晓海 《临床医学》2001,21(10):34-3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征。方法:在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39例为A组,无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41例为B组。C组为正常对照。在三组中测定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P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与B、C组分别对比,A组MCV减慢(69%),DPL延长(53.8%),cMAP波幅降低(35.9%),时限延长(51.2%),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对比,B组CMAP波幅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B组17%DPL延长,7.3%CMAP时限延长。各组内远端与近端刺激引出的CMAP波幅、时限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电生理异常率为100%,B组为26.8%。A组病程长但血糖水平同B组相近。结论:了解胫神经的电生理改变有助于评价糖尿病性远端神经病与临床病程、进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