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围手术期发热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关节术后感染尤其是假体周围感染可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骨科医师对其患者术后发热仍难免特别担心。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特点和趋势,以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潜在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 d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否输血、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结果:351例(5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在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症状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204例,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58.1%),手术当日(55例,15.7%)和术后第2天(62例,17.7%)次之。整个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168例,47.9%)、第2天(125例,35.6%)。25例(3.6%)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事件,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麻醉方式等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感染事件中,呼吸系感染最易引起术后发热。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明显相关,而连续发热、超过39℃的发热尤其需要引起医师对术后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扩大切除+定制铰链型人工全膝假体结合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重建术"在膝部恶性骨肿瘤保肢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7月共治疗15例膝部恶性肿瘤患者.14例接受这种手术治疗,1例因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腘血管难以彻底切除而改行截肢术.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静脉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术后继续静脉化疗.评价术后临床结果,包括术后疗效、生存情况、功能状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66个月(平均34个月).早期并发症包括胫骨上段深部血肿1例,足背及小腿外侧麻木1例和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随访中有1例因肺部转移死亡,1例腹腔转移仍带瘤生存,1例局部复发行截肢术,最终保肢率85.7%(12/14).结论 此手术可改善膝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早期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严重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术后功能、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膝关节疾患晚期的常规手术之一,通过安全的功能重建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在美国,每年的TKA手术超过30万例~([1]).在欧洲和亚洲国家,TKA的手术量超过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关节成形术中居第一位~([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KA患者膝关节胫骨平台冠状位倾斜度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期间TKA的骨关节炎病例261例。按术后胫骨平台假体内外翻情况分为3组:A组(外翻组)、B组(中立组)和C组(内翻组)。结果 A、B、C三组间在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止血带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术前膝关节畸形情况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前ROM及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术后2周时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A组与B、C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时HSS评分,A组与B、C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2年HSS评分A、B、C三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中有1例、B组中有2例,C组中有2例伤口脂肪液化;B组中有3例、C组中有1例术后出现患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结论 TKA术后冠状位倾斜度与术前因素、手术因素及手术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TKA术后力线对近期临床结果可能有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康复锻炼可弥补力线对长期临床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TEM治疗的53例直肠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组53例均成功施行TEM,其中49例行直肠壁全层切除,4例行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手术时间20~100 min,平均(42.8±14.3)min;术中出血量5~45 ml,平均(8.2±4.4)ml。术中2例中上段直肠前壁肿瘤行全层切除时切入腹腔,立即行腹腔镜下一期修补成功,术后未发生腹腔及盆腔感染。本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4例(7.5%)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出血、1例尿潴留、1例肺部感染、1例直肠创面感染,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1~13 d,平均(4.5±2.6)d。术后随访5~52个月,平均(23.4±7.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控便、排便功能障碍。结论:TEM是安全的,其微创性、疗效均优于传统经肛直肠肿瘤切除术,可作为适合局部切除直肠病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3月~2007年11月以来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本院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76例(91髋)患者进行随访。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股骨及髋臼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变化,并测量髋臼内衬线性磨损量。[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68例(82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1%,随访时间平均为48.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分(5~86分),末次随访时为93分(53~99分),优良率为90.2%。术后1例患者发生与活动相关的大腿痛,影像学上9髋股骨假体发生早期不稳定,14髋发生应力遮挡,5髋发生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或翻修病例。[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但存在一过性大腿痛、应力遮挡、异位骨化、假体磨损等并发症,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创伤、感染、肿瘤或矫形手术所致的骨缺损、骨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使人们认识到发展骨移植的重要性。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影响骨再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有分化增殖能力的原始细胞;2.调控骨发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