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内置管引流与T管引流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内置管引流与T管引流两种方法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999年以来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内置管引流的 2 6例患者临床疗效 ,并与同期行T管引流的 31例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 :内置管引流组术后无胆汁丢失 ,较T管引流组痛苦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两组比较 ,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分别为 13.8± 3.4,35 .5± 6 .8h ,(P <0 .0 5 ) ,恢复肠蠕动时间为 30 .5± 5 .6 ,43.8± 7.4h ,(P <0 .0 5 ) ,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 3.5± 0 .6 ,6 .4± 1.1d ,(P <0 .0 5 ) ,术后输液量 45 5 0± 5 84,135 0 0± 12 5 0ml,(P <0 .0 1) ,术后平均住院日 4.6± 1.7,9.6± 2 .4d ,(P <0 .0 1) ,平均住院费用 815 0± 910 ,5 0 0± 12 70元 (P <0 .0 5 ) ,恢复日常工作时间 12 .8± 2 .5 ,2 7.4± 6 .9d ,(P <0 .0 5 )。结论 :腹腔境胆总管探查、内置管引流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引起的并发症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缩短了输液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钟立明  杜勇 《四川医学》1999,20(4):373-374
近十几年,由于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的开展,肠道血管畸形病例检出逐渐增多。作者收集到经血管造影诊断22例肠道血管畸形病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5~76岁。临床表现:腹痛8例,呕血1例,腹泻2例,...  相似文献   
3.
邱世香  赵茂林  胡文  刘康  钟立明 《西部医学》2019,31(12):1966-1968,封三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医学界尚未完全攻破的难题。臭氧的治疗性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牙科相关性疾病等的广泛应用,使其逐渐引起肿瘤学专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臭氧治疗就开始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但其有效性和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医用臭氧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臭氧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血脂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入胆囊结石组。另选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归入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比较不同情况的胆囊结石患者血脂水平,并分析血脂和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结果胆囊结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余血脂指标如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0例胆囊结石患者中,随着结石个数的增加,除HDL-C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水平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Spearman法进行分析,随着胆囊结石的程度加重,患者TG、TC及LDL-C,以及载脂蛋白A(ApoA)与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均不断上升,分别与之呈正相关。结论血脂水平和胆囊结石症状联系紧密,临床上可将其作为监测指标,对掌握胆囊结石的病情具有较为重要的指示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的技术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 将14例患者病变椎体的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重建椎体三维结构,在3D MAX软件中根据器械尺寸建立虚拟穿刺针模型,在计算机上将2种软件重建的三维数据相互导入,并在2种软件中分别对病变椎体进行穿刺路径及参数的术前模拟评估,寻找出X线机导向下及CT导向下较为简便的穿刺操作方法并实施PVP治疗.结果 通过X线机导向下进行的术前模拟发现,按照模拟角度倾斜X线球管及影像增强器并使穿刺针整体投影至穿刺侧椎弓根影内,在透视监视下直线进针不会穿破椎弓根内缘进入椎管.按照模拟方法对14例患者的17个椎体行PVP治疗,其中3例胸椎转移瘤在CT导向下实施治疗,11例共14个椎体在X线机导向下完成治疗,术中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1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状.术后患者疼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胸椎及腰椎的PVP治疗在可靠的穿刺方法支持下、在完善风险控制及处理预案的准备下,具有在基层医院顺利开展并进一步推广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放射治疗对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椎体转移瘤分为3组,放射治疗组(放疗组)21例,总辐射剂量为30Gy,分10次于2周内完成;PVP治疗组(PVP组)20例,骨水泥粉液比例为1∶1,灌注量为胸椎2~5ml,腰椎为3~6ml;PVP联合放射治疗组(联合组)25例,PVP后第3~4天开始放疗。结果对所有病例均按既定计划完成治疗。治疗后1天及1、3、6个月,联合组疼痛完全缓解和显著缓解率均高于放疗组和PVP组,疼痛缓解快速、持续时间长。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椎体转移瘤在疼痛缓解、防止椎体塌陷及压缩性骨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疗效肯定且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李亚  邱世香  陈超  钟立明 《黑龙江医学》2022,(15):1801-1804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南充市中心医院1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1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咳嗽、咯血等,影像表现为后纵隔胸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影,从左后纵隔延伸至左侧肺底,紧挨着横隔,腹主动脉包绕其中,邻近支气管受压变窄,左侧胸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蛋白PCK阳性、肺泡上皮细胞(PET-CT)扫描阳性、突触素(Syn)阳性、CD56阳性。结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诊断通过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生长抑素标记的核素扫描和嗜铬粒蛋白A (CgA)等肿瘤标志物多项联合检查,同时结合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8.
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在53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间盘的MR图像上,对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获得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CT、MRI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L3~S1各层面左、右侧穿刺线与腰神经根后缘的最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对显示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 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重要手段, 能显示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穿刺前应首先选择CT检查,必要时联合MR检查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既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又能有效引流的新方法。方法 随机对25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及分别以T管或内置管引流并观察疗效。结果 除l例因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外,24例均获成功。其中l例胆总管未置任何引流而一期缝合;4例置T管引流;19例采用自制带单向倒勾的(3—5)mm直径硅胶管内置管引流并一期缝合胆总管。手术时间(90.420)分钟,平均145分钟。胆总管内取出结石l-5颗。患平均住院7.5天。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简便易行且符合人体生理的胆总管探查术后引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在53例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例正常腰椎间盘的MRI图像上,对腰椎间盘主要结构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影像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获得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左、右侧之间腰神经长度及宽度无显著性差异。CT对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显示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路径的重要手段,能显示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应首先选择CT检查,对疑似软组织病变者再联合MRI检查,以提高穿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