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差别。方法在我院行屈光手术的病例中随机抽取363例共726眼,对其在术前用OrbscanⅡ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rbscanⅡ系统测量角膜中央平均厚度为(547.58±31.45)μm,A超测量结果为(534.80±30.8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bscanⅡ系统测量平均中央前房深度为(3.06±0.28)mm,A超测量结果为(3.24±0.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rbscanⅡ给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角膜整体资料,但其测量值与A超测厚仪所测值有差别,尚不能完全替代A超,在临床工作中应将两者互相结合,互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远视散光的轴向分布与弱视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视光中心门诊4~10岁视力低常儿童单纯远视散光患者139例277眼按散光轴向分类,统计各组弱视的发生率,并使用R×C表χ2检验.结果 277眼中,逆规散光组197眼,占总数的71.1%,其中弱视147眼,占本组病例的74.6%;顺规散光组50眼,占总数的18.1%,其中弱视16眼,占本组病例的32%;斜轴散光组30眼,占总数的10.8%,其中弱视11眼,占本组病例的36.7%.三组中以逆规散光组的弱视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在单纯远视散光中逆规散光所占比例最高,该组弱视的发生率也最高.提示在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逆规散光对儿童弱视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种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的差异。方法抽取36例72眼老视患者,年龄39~65岁,首先进行规范的客观和主观验光(所有36例患者双眼远视力矫正都达到1.0以上),然后在双眼同时视基础上用规范的方法检查调节幅度、调节反应(FCC法)和正、负相对调节等老视的基本参数;最后结合患者的实际阅读距离,经过30 m in试戴后确定最终的近附加。三种老视试验性近附加方法分别为:(1)1/2调节储备原则;(2)根据年龄和屈光不正状态(查表法);(3)FCC终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36例72眼老视患者最终的老视近附加值为 (1.57±0.41)D,与年龄呈正相关(r=0.813,P<0.01),回归方程为:Add=-1.420 0.061*age(F=136.344,P<0.01)。根据1/2调节储备原则、根据年龄和屈光不正状态(查表法)和FCC终点法三种试验性近附加测量方法测得的试验性近附加分别为: (1.55±0.77)D、 (0.99±0.59)D和 (1.55±0.48)D,他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87,P<0.01)。结论根据1/2调节储备原则和FCC终点法测得的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相对比较准确、可靠。因此,临床检测老视近附加应根据患者的调节参数进行精确调整和验配。  相似文献   
4.
屈晓慧  刘伟民  肖信  钟德东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1):1340-1341
目的观察远视性弱视患儿进行视知觉学习后其屈光度变化规律。方法远视性弱视患儿131例(262眼)实施视知觉感知学习治疗,观察患者近3年来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对球镜、柱镜及其轴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前远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知觉治疗后不同年龄的球镜变化、等效球镜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远视性弱视儿童的球镜、等效球镜变化有年龄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年均远视度变化量增加,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无差别。建议远视性弱视儿童应及时验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戴镜度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单纯性近视眼眼轴生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来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363例近视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分析影响眼轴生长的相关因素.结果:363例(726眼)近视眼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4.90±1.06)mm,其中眼轴长度≥24.00 mm的占82.37%;同一患者左右眼之间眼轴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男性眼轴长于女性;不同屈光度之间眼轴差异显著,随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也相应增长;眼轴长度与年龄、眼内压无关,而与屈光度和前房深度呈正相关关系(r1=0.500;r2=0.038 4);眼轴(Y)与屈光度(|X1|)和前房深度(X2)的回归方程为Y=19.308 0.299 |X1| 1.266 X2.结论:单纯性近视眼的屈光度和前房深度与眼轴密切相关,且眼轴延长可能是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6-06~2009-08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弱视儿童中选择年龄4~7岁,治疗时间均为1年的弱视患者共17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方法组92例179眼,视知觉学习治疗组80例156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x2检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种方法对于治疗轻度弱视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0.007,P〉0.05);对于中、重度弱视患者,视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x^2=8.529,P〈0.01;x^2=6.430,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治疗中、重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具有"个性化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6-06~2009-08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弱视儿童中选择年龄4~7岁,治疗时间均为1年的弱视患者共17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方法组92例179眼,视知觉学习治疗组80例156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x~2检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对于治疗轻度弱视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0.007,P0.05);对于中、重度弱视患者,视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x~2=8.529,P0.01;x~2=6.430,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中、重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具有"个性化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品对儿童假性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0名确诊为假性近视的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阿托品眼膏治疗追踪观察,了解其近视度数发展变化的情况。方法选取2010-2011年到我中心进行检查并发现为假性近视儿童患者60例患者(先用复方托品卡胺散瞳验光,8小时后复查,度数〈-1.00DS,视力〉0.5者,再次使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天滴3次,3天后验光,结果:〈-1.00DS,视力〉0.5者,确诊为假性近视)之后4天放一次阿托品眼膏,一个月来复诊验光一次,收集每位患者一年内的每次验光的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数据显示使用阿托品眼膏2个月后,近视患者近视度数巳得到很好的控制,有部分儿童近视度数有减少的现象,甚至接近平光。但也有部分近视加深了-0.50DS,总体还在可控的范围,但近视度数的增幅已得到抑制,散光与轴向相差不大,通过本组60例观察结果显示:一年内近视屈光度得到控制不增长的33人占55%,减少的18人占30%。加深的9人占15%。结论假性近视性儿童,在发现早期,使用阿托品眼膏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使用阿托品眼膏后55%儿童的近视度数停止加深,得到很好的控制,30%儿童使用阿托品眼膏后,近视度数反而减少,但有15%的近视屈光度加深了一0.50DS,可能是由于年龄大,依从性不高,加上年级高,学业忙,用眼不卫生引起的,但还在可接受的范围。由此可见阿托品对儿童假性近视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9例(12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年以上。患者按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分3组后,逐年采集各组患者每年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Fisher's精确概率法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视知觉学习治疗达基本治愈标准后,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儿童随访各时间点的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潜在病因及发现途径。方法:对64例3~6岁弱视儿童就诊原因进行调查,并对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分析。结果:64例弱视儿童中经学校体检发现异常者39例占60.94%,父母发现异常者20例占31.25%,其他原因5例占7.81%。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9例占92.18%,斜视性弱视5例占7.82%。结论:学校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视光门诊散瞳验光,是发现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