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及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吞咽训练、进食训练。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61%,经比较,x2=4.4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截除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onvergenceinsuficency-type?intermittent?exotropia,CI-IXT)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4例CI-IX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对照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眼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并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及视功能、融合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均高于对照组,过矫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过矫率及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无、Ⅰ级视功能阳性率均降低,Ⅲ级视功能阳性率均升高(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屈光度的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变化,了解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3-03-01/2014-05-30首次在我院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4例156眼,其中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12.60±2.03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3.65±0.79D。将所有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0.75~-2.00D),B组(-2.25~-4.00D),C组(-4.25~-6.00D)。所有患者每晚配戴8h以上,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6、12mo接受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F)检查,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视力和等效球镜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裸眼视力明显提高,SE下降,配戴前与配戴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异常(P<0.05),而配戴后1、6mo与12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后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与戴镜前相比:在低空间频率(3c/d(周弧度))和高空间频率(18c/d)基本无变化,在中空间频率(6、12c/d)A、B组均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增加,而C组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降低,但戴镜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能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整体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显微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浙江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脑出血显微术后神经外科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理论。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护理干预10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tb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护理干预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经过10周护理干预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Batbel指数评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2、7.908和8.117,P〈0.05或P〈0.01)。护理介入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7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结合术后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治疗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并能加速术后神经功能康复,较传统护理模式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断切口引流对减少血液流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手术日单双号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观察组行间断切口引流、对照组行持续非负压引流,引流时间均48h。观察两组术后4h、8h、12h、24h、48h的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24h、48h的血红蛋白监测值;切口愈合情况、关节功能康复评分。结果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h的血红蛋白监测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均I期愈合,关节功能康复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采用间断切口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68例髋关节置换术合并老年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疾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应重点掌握老年护理特点及心脑血管病护理特点包括术后容量管理、疼痛管理、急性功能障碍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病情复杂,应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护理的特点合理而全面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以使术后不良反应得到有效地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后发生腹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63例脊柱压缩性骨折合并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生腹胀的原因及护理效果。结果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骨折后腹胀的原因包括:血肿压迫后腹膜交感神经、排便姿势、习惯及环境的改变、手术、心理、年龄、药物、营养物质缺乏、认知能力严重下降的特殊老年患者。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而全面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以使之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后期骨科学界一次重要的变革性进展[1-3]。临床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时间较长,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败与否。延续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康复护理理念延伸至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包括院内和院外[4]。对3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延续护理支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