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在其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27例均以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为特征,其中24例(25只眼)肿块内伴钙化;3例肿块无钙化,可见斑点状、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及囊变。结论 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累及范围,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3.
<正>1993年~1996年本院收治病理性颅内钙化53例,现就其CT表现,探讨颅内钙化在CT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理性颅内钙化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3个月~72岁.53例中颅咽管瘤4例、少枝胶质瘤3例、星形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髓母细胞瘤1例、脑膜瘤13例、松果体区畸胎瘤1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5例、动静脉畸形4例、Sturge-Weber综合征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脑囊虫病2例、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2例和结节性硬化2例.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病人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1999年5月~2003年3月期问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的45例诊断为胰腺癌病人的CT图像与22例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显示胰腺癌的部位、大小以及肿块对周围血管侵犯程度、远处器官转移以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作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价。结果 45例胰腺癌病人中18例位于胰头,16例位于胰体尾,11例位于胰尾;27例患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术前SCT认为肿瘤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17例,成功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达77%,其他5例SCT认为肿瘤不能切除,实际手术均不能切除。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作为一种评价胰腺癌术前能否手术切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眼球突出是眼科常见的一个症状。自应用CT检查眼眶以来,大大提高了其病因的发现率和诊断率[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2例球后病变的CT表现,探讨眼球突出的CT诊断价值。对象和方法1.病例: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l~79岁,平均425岁。临床均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作CT检查。2方法:采用PK1200全身扫描机。矩阵512×512。32例均行横断扫描。以DML为基线,层距层厚均为5mm。范围从眶下缘至眶顶。10例加行优维显50ml静脉注射增强扫描。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结果本组32例CT表现见附表。讨论眼球与眼…  相似文献   
6.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分析,以达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资料。轴位扫描40例,冠状位扫描35例,兴趣区高分辨率扫描5例。根据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点,将其分为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结果 直接骨折5例,爆裂骨折35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2例,额、颌缝分离1例,骨质粉碎2例,眶壁曲度失常5例,眶壁局部凹陷30例(31只眼)。结论 CT能够准确显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对眼眶内侧壁骨折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CT在下咽及食管异物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内镜、手术证实的下咽及食管异物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CT平扫,分析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并观察下咽及食管损伤情况及有无穿孔等并发症。结果多层CT检出异物25例,其中12例可见局部食管壁增厚,3例见异物穿出管壁外,3例有脓肿形成,2例异物游离出食管。1例患者未检出。结论多层CT能直观显示多数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有无穿孔等并发症,其在下咽及食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脑梗塞63例心电图分析杨玲金启安梁群(安徽省立医院230001)本文收集我院1995年1月—1997年10月,63例糖尿病性脑梗塞住院病人,分析其心电图改变如下。1一般资料63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的糖尿病患者,多灶性脑梗塞44人,其...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mm×16,床速27.5mm/圈,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mm,重建间隔1.25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