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与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就诊的62例(68只眼)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并未做降眼压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5例(17只眼),女性47例(51只眼),平均年龄(67.5±8.5)岁,所有患者眼压升高≥40 mmHg(1 mmHg=0.133 kPa)。将入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激光组和药物组。激光组给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治疗,药物组给予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采用TA03型Icare眼压计测量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的眼压,记录两组角膜及前房情况。以治疗后2 h眼压降至30 mmHg及以下为抢救成功,反之则为治疗失败。激光组和药物组年龄、就诊时眼压和发作时间等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成功率的描述采用眼数和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眼压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治疗后1 h激光组14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41.2%;药物组15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44.2%。治疗后2 h激光组18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52.9%;药物组20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58.2%。治疗后1 h与2 h两组间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0.24;P>0.05)。激光组治疗前视力为光感至0.4,治疗后1 h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6,治疗后2 h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6。药物组治疗前视力为光感至0.4,治疗后1 h视力为光感至0.8,治疗后2 h视力为光感至0.8。两组主要并发症为前房内炎症反应和角膜内皮皱褶,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下暴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激光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平均眼压分别为(56.9±8.7)mmHg、(37.9±16.2)mmHg和(32.9±16.4)mmHg,治疗后眼压下降,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7.76;P<0.05)。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平均眼压分别为(55.8±9.5)mmHg、(37.6±17.7)mmHg和(30.6±18.2)mmHg,治疗后眼压下降,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16;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0.89,0.58,0.85;P>0.05)。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和传统的降眼压药物治疗均能快速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眼压,但激光治疗安全、有效,可避免药物治疗给机体带来的副作用,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紫外线与只光照射、老年、男性、乡村生活、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被认为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紫外线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紫外线与只光照射、老年、男性、乡村生活、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被认为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紫外线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和(或)激光瞳孔成形术(LPP)对急性原发性前房角关闭(APAC)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行LPIP和(或LPP)治疗的APAC患者81例(81只眼)。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6例(66只眼);年龄41~94岁,平均年龄(66.7±10.6)岁。按照激光治疗的方式分为联合组和LPIP组。联合组患者先后给予LPIP和LPP;LPIP组只行LPIP。以术后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为治疗初步有效。年龄和眼压经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力、疾病发作持续时间及既往发作次数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将Snellen视力换算成logMAR视力以便于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激光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和性别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 h视力和眼压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 h眼压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联合组患者42例(42只眼)。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LPIP组患者39例(39只眼)。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联合组和LPIP组患者术前眼压分别为(50.95±7.22)mmHg和(48.08±8.05)mmHg。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0(0.68,2.00)和1.70(0.90,2.00);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6.0(12.0,39.0)h和24.0(15.0,48.0)h;既往发作次数分别为0(0,3.5)次和0(0,1.0)次。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术前两组患者视力、发作持续时间及既往发作次数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1,-0.99,-1.30;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2 h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50(0.20,0.80)和0.35(0.10,0.93);LPIP组术后1 h和术后2 h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90(0.40,1.90)和0.90(0.40,1.90)。两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2 h的视力均提高。两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视力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2.42;P<0.05)。联合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的眼压分别为(30.83±13.49)mmHg和20.0(14.0,35.5)mmHg;LPIP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的眼压分别为(34.79±1.70)mmHg和38.0(15.0,45.0)mmHg。两组患者术后1 h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P>0.05);术后2 h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P<0.05)。联合组与LPIP组术后1 h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52.4%和35.9%,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P>0.05);术后2 h初步有效率分别为71.4%和41.0%,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P<0.05)。经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PAC患者眼压变化幅度与术前眼压呈正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β=0.392,P<0.05);与组别、年龄及发作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β=-9.157,-0.432,-0.115;P<0.05)。 结论LPIP和LPP联合治疗APAC患者,能通过解除瞳孔阻滞和周边前房角开放,快速降低眼压,是一种有效的APAC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磷酸钾钛(KTP)激光疏通联合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46例(46眼),采用KTP激光疏通阻塞的鼻泪管,通畅后逆行植入人工鼻泪管。随访3年。结果46例(46眼)中,半年内46眼泪道冲洗通畅,成功率100%;术后1年,治愈率91%,术后2年,治愈率87%,术后3年,治愈率80%。结论KTP激光联合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无瘢痕,不改变鼻泪管生理解剖结构,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TP激光泪道成形术与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泪囊炎100例(109眼)。随机分为两组,激光组50例(57眼),探通组50例(52眼),随访6~12个月。结果激光组57眼中,一次治愈率为98.24%;探通组52眼中,一次治愈率为82.69%(P〈0.05)。结论 KTP激光泪道成形治疗新生儿泪囊炎较泪道探通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特点。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的BRVO患者58例,对照组为“邯郸眼病研究”中按匹配原则抽取的非BRVO者200例。方法 对被研究者的眼底彩色照片定性判读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IVAN software, Australia)定量测量视网膜微血管管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主要指标 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包括局部视网膜动脉缩窄(FAN)、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压迫征(AVN)和动脉反光增强(OPAC)。定量测量指标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RVE)和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结果 CRAE、CRVE、AVR在BRVO组和非BRVO组分别为(136.0±20.7) μm Vs. (152.0±19.3) μm(P=0.000);(207.2±23.1) μm Vs. (235.3±29.7) μm(P=0.000);(0.66±0.13) Vs. (0.65±0.06)(P=0.019)。经多因素校正后视网膜血管局部改变FAN、AVN和OPAC在两组间比较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5(95%CI=1.77~18.03)、3.42(95%CI=1.48~7.89)和3.44(95%CI=1.44~8.24)(P均<0.05)。结论 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在BRVO者比非BRVO者均变窄,视网膜血管的局部改变在BRVO者比非BRVO者显著,因此视网膜血管的定量、定性分析可作为BRVO的观察指标。(眼科,2012,21:239-243)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1~36个月,平均13.4个月。结果:术后视力3眼无变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周眼压为0.93~2.67kPa,平均(1.92±0.67)kPa,末次回访眼压为1.33~2.67kPa,平均(2.05±0.53)kPa。与术前用药后眼压(4.67~4.93kPa,平均5.88kPa)相比下降3.69kPa。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安全可靠,适用于小梁组织病变或发育异常的宽房角青光眼。  相似文献   
9.
羊膜填塞术治疗感染性角膜穿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0年Davis[1]首先将羊膜应用于皮肤烧伤患者的创面覆盖后,羊膜在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95年Kim和Tseng采用不含绒毛膜的羊膜用于兔眼化学烧伤模型的眼表重建并获得成功[3].至今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人们在羊膜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普拉洛芬在LASEK术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1-05/08来我院行LASEK手术患者56例112眼。随机分为实验组(使用普拉洛芬)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刺激症状进行1wk对比研究。

结果:两组在控制术后刺激症状方面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未见特殊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普拉洛芬眼液是控制LASEK术后刺激症状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