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微量白蛋白预测疾病预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尿微量白蛋白 (MA) ,不仅是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指标 ,还是反映全身性和局部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 ,对许多疾病可能有预示病变预后的作用 ,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之一。正常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指 <2 0 μg/min或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 <2 0mg/g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UAER在 2 0~ 2 0 0 μg/min或尿白蛋白 /肌酐 2 0~ 2 0 0mg/g。1 持续性MA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MA预示着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 )病人 5~1 5年后将发生糖尿病肾病 (DN) ,随访 34例IDDM病人 7年 ,1 4例UAER大于 1 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 AMI组[TF活性(258±111) pmol/L和TAT(28.4±3.6)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TF活性(110±50) pmol/L和TAT(6.6±3.4) μg/L]、UA组[TF活性(121±49) pmol/L和TAT(9.8±5.6) μg/L]、胆囊炎组[TF活性(143±33) pmol/L和TAT(5.9±2.1) μg/L](P均<0.01).结论监测血浆TF活性和TAT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和UA患者是否存在由高浓度TF触发的凝血途径激活及有无凝血酶生成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电极指引下的肺静脉前庭导管消融与单导管技术隔离肺静脉前庭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方法学和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共有13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分为环肺电极组54例和单导管消融组81例,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下房颤导管消融.行双侧肺静脉前庭隔离后,比较两组的安全性、时效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环肺电极组肺静脉前庭隔离52例(96.3%),单导管消融组78例(96.3%),两组隔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操作时间上,单导管消融组明显快于环肺电极组[(76±41) min比(101±32) min,P<0.05].单导管消融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环肺电极组[(12±6.1) min比(24±6.5) min,P<0.05].随访8个月,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环肺电极组43例(79.6%),单导管消融组67例(8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肺电极组有2例肺静脉缩窄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消融,单导管消融优于环肺静脉电极指引下导管消融,应用单导管技术定位缝隙实现肺静脉前庭的完全隔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在心内科带教工作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亚枫 《首都医药》2005,12(18):18-19
循证医学(evident-based m edicine,EBM)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的David Sackett教授提出的,包括三要素:最佳研究证据、医生的技能和经验、病人的价值和愿望。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方式正在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其核心思想是认真的、明知的、深思熟虑的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心血管领域在EBM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在血脂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等等领域获得重要证据,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直接指导。以培养医学本科生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作期间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的变化。方法  54例临床确诊的AMI患者和 2 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及 2 0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TAT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AMI患者和UAP患者血浆中的TAT的含量均显著增加 (分别为 17.79± 11.88ng/mlvs 7.68± 6.41ng/ml,P <0 .0 5;9.88± 5.47ng/mlvs 7.68± 6.41ng/ml ,P <0 .0 5) ;并且AMI组和UAP组相比TAT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AMI发作期间血液呈高凝状态 ;TAT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种晶体停搏液(MST、Tyers、HTK和Roe)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MZ)对未成熟心肌的作用. 方法以离体灌注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四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h后血流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MZ可显著提高晶体停搏液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明显减少心肌酶的漏出和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P<0.05). 结论TMZ可明显提高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血浆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25例AMI患者血浆TF、TFPI活性,与15例正常人比较,并在PCI术后4h、24h复查上述指标。结果1)AMI组血浆TF、TFPI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PCI术后4hTF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从(207.84±124.01)ng/L升至(334.84±138.26)ng/L(P<0.05)。术后24hTF活性(257.20±215.38)ng/L,与术前、术后4h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PCI前后TFPI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AMI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2)PCI操作可引起斑块破裂,进而导致TF释放,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3)TF、TFPI系统存在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RS)的预防是世界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的焦点,本研究首次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芎芍胶囊进行西医治疗基础上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对照的预防介入治疗(PCI)后RS的6个月临床观察,分别从冠状动脉造影(CAG)、心绞痛复发、血瘀证候计分及肝肾功能等方向评价芎芍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RS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以及血清尿酸水平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就诊患者,测定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析不同性别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识别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1 600名患者,男性821 例,女性779 例,年龄26~99岁。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0.58%(169/821),女性患病率为30.55%(238/779)。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是年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男性为76.92%比59.67%;女性为67.64%比46.77%)。结论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群聚性;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外,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水平(sTie-2)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三支主要血管狭窄大于20%且小于70%,血管直径超过2.25 mm)的患者共719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219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组208例.对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应用蛋白芯片方法测定2种细胞因子:血浆胎盘生长因子及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含量的变化.分析三组患者两种血管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冠脉临界病变的斑块影像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 UAP组血浆PLGF 80.33 ng/L水平显著高于SAP组54.29ng/L和AS组45.16 ng/L(均P<0.05),UAP组血浆sTie-2水平1353.06 ng/L显著高于AS组1308.28 ng/L (P =0.008).(2) QCA分析显示SAP组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与UAP、A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P组斑块面积显著大于AS组(P<0.05).(3)冠脉病变形态学显示三组之间易损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管因子与斑块形态学相关性分析:PLGF与管腔最小面积存在正相关,r=0.493 (P =0.009).结论 PLGF、sTie-2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可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