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确保病人输血安全.方法 对原料血、离心条件、接驳管路、操作手法、去白膜次数、洗涤次数、乳糜血液的洗涤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选用存放7d至l0d的库存血,选择最佳的离心条件,选择合适的接驳管路,正确掌握操作手法,灵活运用去白膜方法,选择合适的洗涤次数以及提高乳糜血液的洗涤质量,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以上改进可以保证和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成分制备的"瓶颈效应",以及消除"瓶颈效应"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木桶理论"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瓶颈问题。结果血液成分存在影响制备效率和效果的瓶颈因素,需要通过优化运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应用自动化设备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血液成分制备效率。结论效率来源于强化管理意识,通过不断创新使血液成分制备保持高效。  相似文献   
3.
4.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血液中心(血站)以及各科室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大部分是局域网络,彼此之间独立和封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无法进行沟通和协作,血液成分具体数据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临床成分输血的推广,接近99%的全血被制备为不同的血液成分.采血后的多联采血袋通常使用重力离心法制备血液成分[1],离心后全血因各种成分的比重不同而分层,通过转移管转移到其它空袋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但由于受到采血袋材质的影响,离心过程中小部分红细胞粘附在采血袋转移管周边造成血浆的污染,血浆需要重复离心,影响血浆的质量和血液成分分离效率,是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文献报道采用水袋使血袋尽量饱满,对避免血袋挂血收到一定效果[2、3].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采用离心前挤压采血袋标本管近端和阻塞件位置的方法也可以明显减少离心时红细胞粘附在转移管周边的机会,提高血液分离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合理有效地预防献血反应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区13个固定献血点1 3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献血者基本信息、献血前生理心理状态、献血认知、献血服务、献血反应。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体质指数<18.5 kg/m2、女性、精神紧张、献血前喝水量、血液采集过程不顺畅都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呈相关性(P<0.05)。结论识别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提供全程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献血者角色认知与献血行为之间的关系,编制与应用献血者角色身份量表(BDRIS)。方法 量表的编制分5个阶段进行。包括检索文献、专家访谈、构建量表基本框架、量表测试、统计学指标检验。本研究重点在于选择项目、识别维度、测量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结果 献血者角色身份量表由35个题项组成。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题项分为6个公因子,分别为角色身份、角色期望、采供血现状、角色冲突、外部奖励、献血体验,全量表Cronbach′sα为0.840。结论 本量表测题的各项指标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符合基本的测量学要求,献血者角色量表框架基本形成,可以作为探索献血者角色身份在献血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学生献血角色身份对献血行为的影响,为淡季机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参考国内外关于角色身份认同量表构建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评价,2019年2—4月分层抽样广州市区8所高校在校学生,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ANOVA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角色身份认同是曾献血高校学生献血的首要动机,占总体变异的33.7%;角色身份的显著性与机采血小板捐献意愿呈正相关(OR=1.936,P<0.05);假期留校学生中74.1%有明确的献血意愿。结论淡季高校学生机采血小板的招募工作可运用角色身份理论指导提高献血角色身份显著性,充分挖掘假期中高校学生的献血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应急动机初次献血者后续献血行为,为应急条件下献血者个性化保留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为界,2008年4月17日—5月11日(对照组)及2008年5月13—20日(应急动机组)广州血液中心街头初次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倾向评分值,最邻近匹配法,匹配标准("卡钳值")0.02,精确配对优先,配对比例1∶1,倾向评分法匹配2组性别年龄后,SPSS 24卡方检验对比2组献血者截止至2019年9月5日的再次献血率及再次献血次数构成。结果经倾向评分匹配性别年龄,得到应急动机组及对照组共4 997对精确匹配献血者,卡方检验发现应急动机组献血者后续再次献血人数1 270人(25.42%)较对照组少(P<0.05)。2组后续再次献血1次,2—3次,>3次献血者人数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急动机对献血行为的影响持续性较短,其关键保留截点在于初次献血到第2次献血期间。采供血机构需要特别针对该部分初次献血者给予比日常初次献血者更加积极的保留措施,以将其转化为日常献血者,从而增加稳定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