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男,13岁,体重35kg。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但一直未予治疗。患者安静状态下无明显紫绀,活动后口唇、颜面紫绀,有蹲踞现象,有缺氧发作史。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心率112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2cm处,心前区可触及震颤,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有杵状指(趾)。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76%。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胸部X线片示:肺血少,右心室相对增大,肺动脉圆锥部突出,心胸比率0.51。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2根大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侧。主动脉增宽,环部内径34mm。肺动脉主干内径24mm,左肺动脉内径12mm,右肺动脉内径13mm。肺动脉瓣下可见肌性圆锥致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测最狭窄处内径3.0mm。收缩期右心室血流同时进入主动脉及肺动脉。多切面显示:室间隔上部连续中断约21mm,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治疗经验,介绍压力测定在右室双腔手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本院收治的67例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均在低温、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手术,术中常规测定右室、肺动脉压力。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3%。痊愈患者随访3~12个月。经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室-肺动脉压差均逐步降低,小于20mmHg,存在室间隔残余漏3例,均小于3mm。结论右室双腔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术中进行压力测定,可以指导临床手术,术中评价手术纠治效果,提高该病的近远期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2岁,因发现右侧阴囊空虚无睾丸2年入院。查体:右侧阴囊发育小,空虚未触及睾丸,右侧腹股沟中部可及约1.0cm×1.0cm×0.5cm大小包块,无压痛,边界清,活动。血常规、胸透、肝肾功能、性激素无异常。诊断右隐睾。术中见右隐睾位于腹股沟管中部大小约0.8cm×0.4cm×0.4cm,形态尚正常,附睾分离。在睾丸引带上发现大小2.5cm×1.5cm×1.5cm包块,颜色苍白,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无粘连,无明显管腔血管与之相通,触质硬。切除包块送病理。行右睾丸下降固定术。术后病理报告:胚胎性异位肾。术后行双肾B超、静脉肾盂造影,双肾未见异常。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的经验。方法选取本院自2005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消化道穿孔患儿为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82例患儿中,未予手术,放弃治疗8例;手术病例共74例,手术治愈63例,包括因各种原因再手术治愈3例;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最终死亡11例。结论胃穿孔更容易发生在较小的年龄,肠穿孔可发生在新生儿的各个时期。该类患儿往往合并有低蛋白、代谢紊乱、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严重细菌感染,耐药菌的并不少见。故除手术外,该类患儿的治疗还应该是一个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进行根治手术,术中、术后测量其右心室-肺动脉压差。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3%。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痊愈患者分别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室间隔残余分流,右室-肺动脉压差小于20mmHg。结论:行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年龄应适当减小,虽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已不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在该类手术中仍应引起重视。术中处理重点应为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和右室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封堵术治疗VSD33例患儿,和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的34例VSD患儿,进行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费用等对比分析。结果:封堵组与外科手术组的年龄分别为10.54±8.00岁,5.90±4.17岁;体重分别为32.79±13.79kg,18.99±10.07kg;VSD大小分别为6.28±1.99mm,11.77±5.56mm;手术时间分别为0.97±0.15h,3.18±0.73h;住院天数分别为6.24±1.84d,19.38±5.03d。两组VSD患儿的年龄、体重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封堵术组的VSD较手术组的小,而且以单纯VSD为主,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封堵VSD的成功率为94.3%;外科手术组中14例单纯VSD,合并其他畸形20例,手术成功率为100%,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堵组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外科手术组多见。结论: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各有优缺点,临床进行VSD治疗方案的选择时,要进行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乳糜腹术中更加优化的定位材料,在前期乳糜腹研究基础上构建大鼠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并了解短期内各系统器官的可能微观改变。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n=10)。术前30 min均给予中长链脂肪乳灌胃,便于术中淋巴管被识别。实验组手术暴露腹段胸导管近膈肌角处,在最高处结扎,远端左右髂血管分叉处附近裸化并局部开窗产生低压力区。对照组仅高位结扎淋巴管,观察大鼠腹部变化并连续给予脂肪乳灌胃,促进乳糜腹形成。观察动物形成腹水的情况;检测乳糜腹形成后引起的血生化改变及各器官显微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周开始腹部逐渐增大,术后第2周停止喂养经腹穿刺后明确形成乳糜腹,建模成功率为60%(6/10)。使用纳米碳评价模型表现良好。模型构建后两组大鼠血常规中三系及肝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短期内的肝脏细胞空泡化改变更明显,伴有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肺脏表现间质增厚血管蛋白渗出;肾脏、肠道黏膜及脾脏等显微结构上无明显改变。 结论: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将新材料应用于乳糜腹的术中精准定位,同时为后期乳糜腹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