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于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6月运用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 4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4例患者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分别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具体见表 1。1.2 方法 患者在完成各项移植前的准备后 ,经药浴等无菌处理住入层流病房。1.2 .1 自体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 患者于移植前 3d( 3d)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采集自体骨髓 (各例采集有核细胞数见表 1所示 ) ,4℃保存待移植。表 1  4例患者临床资料例号 年龄(岁 ) 性别诊断 诊断至移植时间 (月 )移植时状态…  相似文献   
2.
汉防己甲素逆转白血病细胞株K562/ADM多药耐药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TD)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白血病细胞株K562/ADM多药耐药(MDR)逆转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及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DR1 mRNA;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exin—V判断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 10μmol/L的TTD处理K562/ADM细胞后,细胞内阿霉素(ADM)的浓度明显提高;K562/ADM细胞MDR1 mRNA/P-gp的表达下降;TTD能增强ADM致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汉防己甲素的耐药逆转机制除了下调MDR1 mRNA/P-gp的表达引起细胞内抗癌药物的积聚外,增加抗癌药物致细胞凋亡也是耐药逆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用RT-PCR法检测各组mdr-1mRNA、bcr-abl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gp、P210蛋白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蓄积。结果表明:0.0625μmol/L伊马替尼、5nmol/L尼洛替尼对K562/A0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上述剂量单独作用48小时均下调mdr-1mRNA、bcr-abl mRNA、P-gp、P210蛋白的表达,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作用更强。荧光强度检测显示,K562/A02细胞经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单独处理48小时后,其细胞内DNR浓度分别为K562细胞中的7.85%、12.02%。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很好的逆转细胞耐药作用,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逆转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P170糖蛋白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170糖蛋白是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DR)的重要特征,我们借助P170单抗JSB-1,应用APAAP法对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肿瘤细胞进行检测,以期探讨它的表达与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15例MM患者系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其中初治8例,复治7例,年龄43岁~74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6例,女性9例。15例中接受COMP(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长春新碱)方案治疗的9例,接受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6例。1.2疗效观察化疗6个疗程后随访观察6-12个月…  相似文献   
5.
汉防己甲素对K562/A02细胞株SORCI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在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与耐药相关的可溶性钙结合蛋白(SORCIN)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为Tet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MTT法筛选出所需浓度Tet,与K562/A02细胞株孵育培养48小时后,通过MTT检测Tet对柔红霉素(DNR)细胞毒性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SORCIN基因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orcin表达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所选浓度范围内,Tet可以增强DNR对K562/A02的细胞毒作用,(Tet浓度为0,0.5,1.0,2.0mg/L时DNR和Tet的IC50分别为11.3±0.17,5.15±0.10,3.91±0.06,2.52±0.04mg/L,p〈0.01);K562/A02细胞中SORCIN基因高表达,且随着Tet浓度的增加SORCIN的表达先增强后减弱(Tet浓度为0.5mg/L时增强,1.0和2.0mg/L时减弱,p〈0.05);K652细胞中sorcin蛋白低表达,K562/A02细胞中sorcin蛋白高表达,且随着Tet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Tet浓度为0.5mg/L时增强、1.0和2.0mg/L时减弱,p〈0.05)。结论:MTT检测显示Tet对K562/A02耐药逆转呈浓度依赖性,Tet可能通过调整SORC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参与逆转K562/A02的耐药性,但并不与其耐药逆转作用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新CD44变异体(CD44v1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本实验室在MCF-7/Adr中新发现的一种CD44剪切拼接变异体CD44v17(基因库NO.FJ216964)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PCR法检测了52例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CD44v17 mRNA的表达情况,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CD44v17 mRNA的表达量,分析CD44v17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CD44v17 mRNA表达(3.10±1.1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31±0.84)(P<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4.07±1.1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75±0.89)(P<0.01);肿瘤组织>5 cm组CD44v17 mRNA表达(4.18±0.95)明显高于肿瘤组织≤5 cm组(2.96±1.07)(P<0.05);髓样癌(5.27±0.30)显著高于导管内癌(3.28±1.08)和浸润性导管癌(2.92±1.04)(P<0.05),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CD44v17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Ⅲ期CD44v17 mRNA表达(4.18±0.92)明显高于Ⅰ期(2.73±0.97),Ⅱ期(2.76±0.96)(P<0.05);乳腺癌CD44v17 mRNA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cerbB-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D44v17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奥美拉唑增强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增强多柔比星对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毒性作用.方法 奥美拉唑预处理K562细胞0 h、24 h,MTT法观察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毒性作用,计算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IC<,50>值.奥美拉唑5μg/ml预处理K562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多柔比星浓度.结果 与无奥美拉唑预处理比较,奥美拉唑(终浓度为1.0、2.0、5.0,10.0μg/ml)预处理0h,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IC50值无明显变化;奥美拉唑(终浓度为2.0、5.0、10.0μg/ml)顶处理24 h,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IC50值明显降低(P<0.01);奥美拉唑5μg/ml预处理24 h.细胞内多柔比星摄入量有明显增加(P<0.05).且排出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奥美拉唑预处理K562细胞,可以增强多柔比星对K562细胞的毒性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奥美拉唑逆转了细胞的酸性环境,使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多柔比星增多.  相似文献   
8.
林江  许文林 《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8(3):306-307,309
本文探讨了异搏定对足叶乙甙和柔红霉素在白血病细胞以及正常骨髓细胞毒性的影响。足叶惭甙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大于抗正常骨髓细胞(至少2倍);相反、柔红霉素对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髓髓细胞的毒性无明显差异,异搏定(2.5 ̄10.0μm/L)存在时,足叶乙甙对肿瘤细胞以及正常细胞的毒性均增强;柔红霉素对肿瘤细胞和也增强,但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这一差异可能与两种抗癌药在细胞内不同分布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肿瘤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了 3 0 4例不同种类肿瘤患者、3 0例炎症患者及 70例献血员血清IAP含量。结果 多数肿瘤患者血清中IAP含量大于 5 0 0 μg ml(740± 3 0~ 85 0± 14 0 μg ml) ,显著高于对照组 (3 3 3± 10 0 μg ml) ;炎症患者IAP含量也可见明显升高 (5 5 0± 12 0 μg ml)。 结论 IAP可作为反映肿瘤患者免疫状态改变及临床肿瘤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但对合并有感染的肿瘤患者IAP水平升高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