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全身多个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方法:招募80名健康成人,采用频率24MHz高频超声检测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检测的7个部位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前臂[(0.2061±0.02862)mm],真皮最厚的部位为腹部[(1.5819±0.31710)mm],颈部的表皮[(0.1764±0.02812)mm]和真皮[(0.9616±0.18852)mm]最薄(P<0.05);男性所有检测部位表皮、真皮厚度显著大于女性(P<0.0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40岁组的前额、颧部和面颊的真皮厚度显著大于≥40岁组(P<0.05);BMI<24组的腹部表皮、颧部真皮、颈部真皮厚度显著小于BMI≥24组(P<0.05)。结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表皮、真皮厚度有差异;男性皮肤表皮、真皮厚度均大于女性;面部真皮厚度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老年手部慢性湿疹患者的常见致敏成分,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确诊的137例中老年手部慢性湿疹患者临床资料和斑贴试验结果.结果:137例患者,男39例,女98例,年龄40~77岁,平均52.69岁;斑贴试验阳性率72.26%,阳性率与性别无关;40岁组、50岁组阳性率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 )患者抗原特异性Th1和Th2细胞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4例PV患者资料,合成桥粒芯糖蛋白抗原肽段DG3(96 ~ 112)。体外用该肽段分别刺激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方法检测干扰素(IFN)-γ+ Th1细胞和白介素(IL)-4+ Th2细胞的数量,以及记忆性B细胞的数量。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各组数值进行比较,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Th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24例PV患者男女比例1.67 ∶ 1,平均年龄(56.59 ± 14.66)岁。5 × 105个PBMC中,PV患者特异性IFN-γ+ Th1细胞绝对数为420.18 ± 350.29,高于健康对照145.12 ± 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患者特异性IL-4+ Th2的细胞数(366.76 ± 192.44)与健康对照(335.88 ± 164.9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IL-4+ Th2占总Th2细胞的百分率为37.03% ± 23.44%,特异性IFN-γ+ Th1细胞为23.62% ± 16.77%;7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特异性IL-4+ Th2细胞的数量在治疗后(241.68 ± 160.60)较治疗前(452.82 ± 199.29)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8,P < 0.05)。特异性Th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抗Dsg3抗体滴度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均P > 0.05)。结论 抗原肽段DG3(96 ~ 112)含有被PV患者特异性Th细胞识别的致病性抗原表位;特异性IFN-γ+ Th1细胞和IL-4+ Th2细胞均在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异性IL-4+ Th2细胞在疾病活动中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天疱疮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天疱疮患者(PV13例,PF10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ELISA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和Dsg3抗体滴度;并用正常包皮分离表皮后提取的蛋白为底物行IBT检测,并与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阳性率均为91.30%,两种方法对PV和PF抗体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和1.000)。结论 ELISA和IBT在天疱疮的实验室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ELISA方法更简便、迅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天疱疮发病中的免疫介导机制。方法 以CD19+CD24hiCD38hi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48例天疱疮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Breg占CD19+B细胞的比例,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Breg比例变化趋势。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Dsg3抗体滴度、亚型,分析其与Breg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Breg占CD19+B细胞的比例(11.54% ± 0.97%)与健康对照组(8.19% ± 0.8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且急性期轻度患者该比例(5.17% ± 2.14%)与中度患者(11.38% ± 5.30%,P = 0.042)、重度患者(11.17% ± 5.31%,P = 0.04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eg比例与抗Dsg1抗体亚型IgG4以及IgG4/IgG1的比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7,0.565,P值均 < 0.01)。 结论 Breg主要和抗体产生以及疾病活动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表现为皮肤红斑、黏膜糜烂的铅中毒.患者男,61岁.反复躯干红斑7个月,口腔黏膜糜烂2个月.曾误诊为“皮肌炎、副肿瘤性天疱疮”,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查血铅升高,经依地酸钙钠驱铅治疗后治愈.  相似文献   
7.
寻常型天疱疮是危及患者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黏膜表面松弛性水疱、大疱,伴糜烂面,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棘层松解。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依赖多种自身抗体的协同作用,抗原抗体的结合一方面直接干扰桥粒的黏附功能,另一方面影响细胞内的信号途径,改变蛋白酶类的活性和钙的代谢,最终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棘层松解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B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功能。方法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35例,健康对照22例。取健康对照皮肤和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初发水疱或糜烂皮损组织,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CD19+ B细胞比例,以及特异性识别桥粒芯糖蛋白1(Dsg1)和Dsg3的CD19+ B淋巴细胞比例。体外培养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抗Dsg1和Dsg3抗体滴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阳性率。结果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淋巴细胞、CD19+ B细胞比例分别为17.95% ± 3.85%、4.27% ± 1.13%,高于健康对照组(7.83% ± 1.29%、0.61% ±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9,U = 13.00,均P < 0.05)。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19+ B淋巴细胞中,表达IgG的细胞比例为(38.33 ± 5.56)%,表面识别Dsg1与Dsg3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2.87% ± 1.267%、10.42% ± 1.243%。局部淋巴细胞体外培养6 d后,培养上清液中抗Dsg1与Dsg3抗体滴度分别为(4.89 ± 1.56) U/ml、(35.45 ± 13.03) U/ml,阳性率分别为85%(17/20)和95%(19/20)。 结论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有可与Dsg1及Dsg3特异性结合的B淋巴细胞聚集,体外培养后可产生特异性抗Dsg1与抗Dsg3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T细胞在天疱疮致病性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方面采用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的天疱疮抗原桥粒芯糖蛋白3(Dsg3)胞外段功能区,联合不同佐剂(CFA或Alum)免疫C57BL/6小鼠,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CS)法分选出免疫后小鼠的CD4+T细胞,过继转移到T细胞受体β链(T cell receptor beta chain,TCRβ)缺陷小鼠,于转移后1、2、3、4周检测TCRβ缺陷小鼠体内CD4+T细胞的恢复,B细胞的增殖、活化,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结果过继转移后的TCRβ缺陷小鼠外周血中有CD4+T细胞的出现(比例有5%左右);CD4+T细胞进入缺陷小鼠脾脏中的淋巴小结,和B细胞相互作用;同时该小鼠血清中出现了特异性抗Dsg3抗体。结论 CD4+T细胞参与天疱疮致病性抗体的产生,在疾病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方法,检测了解健康成人面部多个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方法 招募108例健康成人,采用24 MHz高频超声检测前额、眉间、眼睑、颞部、鼻背、颧骨、面颊和下颌8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 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前额表皮最厚(0.208 9±0.031 3)mm,面颊真皮最厚(1.054 2±0.286 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