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直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尝试运用双镜联合方式治疗直肠良、恶性病变,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15例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患者经双镜联合治疗,定位准确,切除率为100%。结论双镜联合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适应证范围,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治疗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UA)、大脑中动脉(MCA)搏动指数(PI)/脐动脉(UA)搏动指数(PI)比值、脐静脉(UV)和静脉导管(DV)血流的多普勒特征性改变与孕晚期(30~41周)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综合检测指标:脐动脉S/D值、PIMCA/PIUA比值、脐静脉频谱波形和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波形的改变,判断胎儿宫内缺血缺氧情况。结果: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共发现227例孕晚期胎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脐动脉S/D值,脐静脉频谱,静脉导管频谱以及PIMCA/PIUA比值异常,227例胎儿出生后有15例出现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脐动脉S/D值,静脉导管频谱以及PIMCA/PIUA比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静脉频谱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胎儿出现脐动脉S/D值增高、PIMCA/PIUA比值异常、脐静脉和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波形的改变,与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应用彩色多普勒综合检测晚孕期脐动脉S/D值、PIMCA/PIUA比值、脐静脉和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波形的改变,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血缺氧情况,为临床早期预防和诊治宫内胎儿缺氧、加强围生期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后,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恢复情况、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与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SOD、GSH-Px、CAT高于治疗前,MDA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OD、GSH-Px、CAT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BVL、BVM、BVH、FIB、PCV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 57%和5. 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能有效改善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并对比慢性迁延性腹泻病患儿与健康体检儿童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分析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发生与食物不耐受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1-12月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患儿105例,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9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浓度水平。结果慢性迁延性腹泻病多见于0~1岁的小婴儿,105例慢性迁延性腹泻病患儿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牛奶、鸡蛋、西红柿、大米、小麦、鳕鱼、玉米、牛肉、大豆、鸡肉、猪肉、蘑菇、虾和蟹;94例健康体检儿童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牛奶、鸡蛋、西红柿、大米、小麦、大豆、鳕鱼、玉米、牛肉、蟹、鸡肉、蘑菇、虾和猪肉;其中牛奶、牛肉和大豆的食物特异性IgG在两组间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有可能是婴幼儿发生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小儿饮食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异常低值的AST和ALT结果,如果审核不仔细,往往会发出错误的报告,从而影响诊断和治疗,甚至造成诊疗错误.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检测35789例生化血清标本,其中筛选出来的129例AST、ALT 异常低值标本,分析其原因:脂血浑浊标本,是造成AST/ALT异常低值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标本取样针堵塞、明显溶血标本、标本离心不完全,血清浑浊以及酶底物耗尽等.其中酶底物耗尽是造成结果误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急、慢性荨麻疹Ig 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化学发光法、酶免荧光法和VCS(体积、电导性和散射)原理检测77例急性和46例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总Ig E水平,食物、螨虫及植物类特异性Ig E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急、慢性荨麻疹患儿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伴有其它过敏性疾病的急、慢性荨麻疹患儿间血清总Ig E水平,食物、螨虫及植物类特异性Ig E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伴有其它过敏性疾病的慢性荨麻疹患儿总Ig E水平显著高于急性荨麻疹患儿(P0.05);男性血清Ig E水平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总Ig E水平呈一定的增长趋势;螨虫类Ig E阳性率显著高于食物及植物类(P0.05)。急、慢性荨麻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能作为儿童急、慢性荨麻疹鉴别诊断的指标。Ig E在无其它过敏性疾病的儿童急、慢性荨麻疹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其它情况,血清总Ig E水平不能作为儿童急、慢性荨麻疹鉴别诊断的指标,必须结合患儿病史、病程及临床症状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Astograph法气道反应性测定在儿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道反应性测定是检查支气管对吸入抗原或非特异性刺激物收缩反应的方法,也称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用于哮喘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度评估及疗效考核等[1]。根据吸入诱发剂的种类、吸入方法以及判定指标的不同,气道反应性测定有多种方法[2,3]。Astograph法采用强迫振荡法测定气道阻力(R)作为判断指标,整个操作在平静呼吸中连续吸入不同浓度的诱发剂,同时检测气道阻力变化了解气道反应性,十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操作简便安全,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儿童。我们应用该法对74例哮喘患儿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测定,总结如下。对…  相似文献   
8.
儿童渗出性多形红斑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皮疹具有多形性,严重者称为斯-琼综合征(Stevens-Johnson′s syndrome)。临床上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其病因不明,可能与药物过敏、变态反应、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有的患者可在几天内死亡[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和大疱等皮肤黏膜损害以及脏器损害甚至死亡。2003-2005年,我院共收治31例渗出性多形红斑患儿,其中重型27例,采用早期、大剂量、短程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并经有效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31例患儿,男19例,女12例,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前非复合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与复合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的效果比较。方法:对2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单纯静脉注射丙泊酚,B组检查前复合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含服胃镜润滑胶浆并静脉注射丙泊酚。术前、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反馈意见,术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镜检时间、苏醒时间。结果:A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A组获得较高满意反馈率(P〈0.05),术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镜检时间、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非复合咽喉部粘膜表面麻醉在胃镜检查中使用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副作用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接受运动处方干预老年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引发血栓性疾病的因素-血液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为切入点,观察体育运动对老年人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江西师范大学完成。从普查中随机选择健康不锻炼老年人52名,男27名,女25名,年龄在61~74岁之间,平均年龄(68.7±5.4)岁。受试对象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经健康检测,所有受检老人无慢性肝肾疾病、无糖尿病及高血压、冠心病、无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男性至少戒烟3年以上或不吸烟。从52名中随机抽取27名为不锻炼组,男14名,女13名;另25名为运动处方组,男性13名,女性12名。运动处方:运动形式为步行快走,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40min,隔日1次,每周三四次,运动周期半年。采用组间比较实验方法,观察与分析运动处方组和不锻炼组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差异。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纤溶酶活性、6-酮-前列环素含量、血栓烷B2含量、α2抗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52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体育锻炼不仅增加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纤溶酶活性,同时还能降低了α2抗纤溶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栓烷B2含量;运动对于老年人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能力的影响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长期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纤溶活性,加速纤维蛋白的降解,最终能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