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个体化下肢小腿假肢接受腔设计的生物力学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传递体重、固定假肢的部件 ,接受腔对于小腿假肢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小腿假肢生物力学评价技术平台 ,实现了小腿残端 /接受腔 3D几何建模与信息交互、三维有限元自动建模及应力分析。 3D模型与信息交互的实现基于得到广泛支持的OpenGL技术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采用了专门针对小腿残端 /接受腔结构特点的自动建模方法 ,通过构建档案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操作平台。该技术平台可与现有的CAD/CAM系统相结合 ,为接受腔的个体化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定量化依据。其临床应用将改善传统的设计流程 ,提高设计效率。同时 ,它也是未来构建接受腔设计专家 /智能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假肢是以聚合物为材料从接受腔到假腿一体成型的新型下肢假肢,它比传统型假肢更经济、美观、轻便,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与制作及少量的临床研究方面。由于一体化假肢与传统型假肢在结构上的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应力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展内骨架一体化假肢的生物力学研究,本研究基于内骨架一体化小腿假肢的真实几何构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该模型在模拟Heel OH步态时相的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在保持该模型的几何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了三个不同壁面厚度的一体化小腿假肢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壁面厚度对一体化小腿假肢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分别赋予模型四种不同高分子聚合物的材料力学特性值,分析不同材料的一体化假肢的应力分布特点;分别对模型施加与正常步态的五个典型时相对应的载荷,分析一体化小腿假肢在各步态时相的应力分布特点。本研究结果对一体化假肢设计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狭窄管流中一系列流动指标的定量检测方法 ,包括 Reynolds数、相对频带展宽度(RSB)、层流剪应力、法向雷诺应力 (RNS)等。方法 采用临床使用的脉冲多普勒血流仪在狭窄前后多个位点进行多时点检测 ,得出流场特征 ,再分别评价各项指标。结果 定性评价见狭窄下游呈现鲜亮的“烛焰形”花色镶嵌湍流流型 ,狭窄后 1.0 cm处得到较大的 RSB、RNS等 ,1/ 2 R取样容积处湍流指标大于相应的轴心处。结论 狭窄后1.0 cm1/ 2 R取样容积处存在最大的湍流度 ;狭窄后各位点的数据离散度大于狭窄前。该研究为进一步在不同流场中开展生物力学的在体研究奠定了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畸力作用下上颌尖牙生物组织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包括牙齿、牙周膜、牙髓、牙槽骨的上颌尖牙三维有限元模型 ,对不同加力方式下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用较为先进和准确的双螺旋 CT法建立尖牙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 ,为正畸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并为模拟尖牙在正畸力作用下移动过程的模拟初态建立更为精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相关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首次原位肝移植的超米兰标准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肿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构建,曲线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得出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超米兰标准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来判断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共纳入117例超米兰标准HC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1~74)个月。共53例(45.3%)患者术后复发,其中52例(98.1%)于术后3年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1~52)个月。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769 ...  相似文献   
7.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急性加重导致的肝功能急剧恶化的疾病,其通常会伴随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比普通肝硬化差。许多研究认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若能及时行肝移植手术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然而目前没有可靠的指南指出患者肝移植手术的适应证。本文归纳了近年相关研究并对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的指征、时机、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经典的单相牛顿血液流动模型忽略了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血液剪切变稀性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多相的非牛顿模型研究冠状动脉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 把血液考虑为血浆和红细胞的混合体,并用螺旋弯曲血管模型模拟冠状动脉,分析冠状动脉内红细胞的运动以及红细胞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并与单相非牛顿血液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单相和多相血液模型模拟下的截面壁面剪切力平均值差别不明显,但是在两相流模拟中,螺旋弯曲管下底壁面处存在明显的红细胞聚集现象,同时还分布着较低的壁面剪切力。结论 引用多相流数值模拟得到了螺旋弯曲管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发现红细胞在螺旋弯曲管下底面处聚集的现象,这很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与临床上所观察到的粥样硬化斑块经常出现在冠状动脉弯曲内侧是相符合的,可进一步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肝、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及术后调整门静脉压等综合措施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小体积综合征.方法 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的113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系统评估供肝体积,测算供肝体积与受者体重比(GRWR),根据供肝解剖及GRWR确定采用的供体类型(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含肝中静脉左半肝等),术中通过建立充分的流出道,根据GRWR、术前脾功能亢进情况、肝动脉开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确定是否采用脾动脉结扎等方法将门静脉压力控制在<20 mm Hg(2.67 kPa),门静脉血流量控制在<250 ml·min-1·100 g-1,观察采取上述措施后肝小体积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75例受者接受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7例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1例接受含肝中静脉左半肝.随访6个月,所有受者均未出现持续黄疸、败血症等严重的肝小体积综合征表现,1例受者于术后42 d死于脑卒中及呼吸衰竭,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99.1%(112/113).结论 术前根据供肝血管解剖及GRWR选择适当的供肝类型,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通过脾动脉结扎等方式调整门静脉血流及压力的综合方法可有效预防肝小体积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因先天经胆道闭锁而行部分肝移植的婴幼儿,其体质量小,移植物为部分肝脏,既往有过肝门肠吻合术史及须行胆肠吻合等因素,术后血管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容易并发移植物缺血及感染[1],2010年1-12月,我院对先天性胆道闭锁进行肝移植且术后并发重症胆源性感染的2例患儿情况进行回顾,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性,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肝门肠吻合术史)于出生后23个月行尸体供肝劈离式肝移植,供肝为肝左外叶;术后2周肝断面处出现胆漏和胆汁瘤,穿刺抽出黄绿色混浊状胆汁约80 ml,遂置管引流,引流液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3周后经引流管造影提示出现内瘘,胆汁流入邻近肠袢;继续引流3周后,肝断面胆汁瘤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