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阴道超声对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对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孕妇的胎盘分别采用经腹部超声(TAS)和TVS检查进行定位,并与产时诊断进行比较。结果:TVS检查诊断与产时诊断比较,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符号率分别为100%,90%,10%和93.6%;TAS则分别为71.4%,40%和64.1%。TVS的符号率与TA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VS对前置胎盘的诊断优于TAS。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变化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内、外2部分实验,研究糖尿病状态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 )增殖能力的变化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STZ(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诱导正常SD大鼠,成模后8周(晚期糖尿病大鼠模型),荧光自显影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沉积;ELSA法检测表皮层中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提取大鼠KCs,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检测细胞周期;观察KCs核内NF-κB活性.分离培养正常SD大鼠KCs,加入不同浓度AGEs干预细胞,选择细胞反应敏感,差异显著的100mg/L AGEs干预组进行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对EGF的利用;检测KCs周期的变化,观察KCs核内NF-κB的活化状态.抑制NF-κB活性后观察细胞周期、细胞对EGF利用的变化.结果 晚期糖尿病大鼠KCs细胞周期循环阻滞,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了抑制;体外100mg/L AGEs可以明显抑制KCs的增殖.抑制NF-κB的活性后,部分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 AGEs可以通过NF-κB途径影响糖尿病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方法是刃厚自体皮移植 ,后者因缺乏足够的真皮成分 ,常常造成瘢痕和挛缩。因此 ,研制一种含有足够量真皮成分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将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将异体 (或异种 )皮用高渗盐溶液处理以去除表皮 ,去污剂处理以去除真皮中细胞成分 ,得到一种无细胞真皮基质。经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 ,它去除了表皮全层和真皮中所有细胞成分 ,保留了完整的基底膜复合物 ,胶原束结构和排列保持正常 ,弹力纤维亦正常存在。与AlloDerm相比 ,无细胞真皮基质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①由于延长去污剂的作用时间 ,真皮中残留的细胞成分被完全清除 ,因此制得的真皮基质更为理想 ;②AlloDerm用同种异体皮制备 ,而无细胞真皮基质除用同种异体皮外 ,亦可用异种猪皮制备 ,因此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 方法 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 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 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模型和不同浓度的高葡萄糖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高糖环境对促血管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①9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两组同时形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烫伤后第1、3、7、10、14天创面皮肤组织样本,测定糖含量、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②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正常环境及30、50 mmol/L葡萄糖中培养7 d, 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释放VEG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烫伤创面组织局部糖含量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组释放VE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环境组.结论 在糖尿病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促血管化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低反应性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6.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了解皮肤组织中AGE蓄积与糖尿病愈合中异常炎性反应的关系.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根据所加物质分为:对照组,加入RPMI 1640培养液;A组,加入0.315 mg/mL AGE+RPMI 1640;B组,加入0.625 mg/mL AGE+RPMI 1640;C组,加入1.250mg/mL AGE+RPMI 1640.噻唑蓝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力;反转录-PCR法检测L-选择素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释放量;二氢二氯荧光黄二醋酸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活力(0.320±0.030、0.380±0.020、0.290±0.010)均高于对照组(0.170±0.040,P<0.05).各实验组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A组0.95±0.08、B组1.36±0.27、C组0.50±0.26)、弹性蛋白酶释放量(A组1.98±0.43、B组2.50±0.43、C组2.01±0.18)、活性氧水平(A组1.64±0.20、B组2.16±0.26、C组3.26±0.75)也均高于对照组(此3项指标分别为0.36±0.26、0.91±0.21、0.72±0.15,P<0.05). 结论 AGE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活力,使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糖尿病异常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创面难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是导致创面修复"失控"难愈的因素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其患病率日渐升高,治疗手段局限,使相关预后较差,从而需要耗费大量的卫生保健资源.糖尿病下肢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溃疡在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真皮和脂肪组织创伤愈合的差异性,探讨脂肪组织创伤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杜洛克母猪为实验动物,用滚轴取皮刀在同一个体背部制作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n=6)或缺损(n=1)创面,采用自身配对观察比较创伤后1、2、4及12周的大体愈合情况.对于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伤创面,于创伤后1、2、3周在创面中央取材,观察创伤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创面修复细胞表面分子Ⅰ型胶原α2、瘦素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 从创面中央看,瘢痕只出现在真皮组织切割伤和真皮组织缺损模型.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伤同体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切缘处新生胶原沉积量要多于后者,且胶原类型存在差异;但两者创伤处修复细胞均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细胞表面分子Ⅰ型胶原α2、瘦素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 真皮组织损伤或缺失是形成瘢痕的主要因素,而脂肪组织损伤或缺失与瘢痕的形成并无直接相关性.与真皮组织切割伤相比,脂肪组织切割伤的创伤处纤维化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9.
花兰  黄健  张丽娟 《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296-1296
1 病历摘要女 ,3 3岁 ,因剖宫产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2d ,下腹胀痛 1d ,于 0 2 .6.2 8.转入我院。患者于 6月 2 6日清晨因“孕 3 4+周、先兆早产、疤痕子宫”于外院行剖宫产术 ,术中因子宫收缩欠佳、产后大出血改行子宫次全切术。术中见左侧后腹膜血肿 ,膀胱左侧角裂伤约 1 5cm ,行血肿清除 +膀胱修补 +造瘘术 +腹腔引流。当日下午 ,患者感下腹胀痛 ,以左侧为甚 ,且逐渐加重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约 3 0 0ml淡红色液体。行腹部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体约 10 0 0ml ,急转入我院。患者曾于 1999年行剖宫产。入院查P 10 4次 /min、BP 10 0 / 60mm…  相似文献   
10.
真皮及脂肪组织创伤后愈合差异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真皮和脂肪组织创伤愈合的差异性,探讨脂肪组织创伤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杜洛克母猪为实验动物,用滚轴取皮刀在同一个体背部制作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n=6)或缺损(n=1)创面,采用自身配对观察比较创伤后1、2、4及12周的大体愈合情况。对于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伤创面,于创伤后1、2、3周在创面中央取材,观察创伤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创面修复细胞表面分子I型胶原α2、瘦素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从创面中央看,瘢痕只出现在真皮组织切割伤和真皮组织缺损模型。真皮及脂肪组织切割伤同体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切缘处新生胶原沉积量要多于后者,且胶原类型存在差异;但两者创伤处修复细胞均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细胞表面分子I型胶原α2、瘦素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真皮组织损伤或缺失是形成瘢痕的主要因素,而脂肪组织损伤或缺失与瘢痕的形成并无直接相关性。与真皮组织切割伤相比,脂肪组织切割伤的创伤处纤维化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