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个体化大剂量高速率生理盐水在头颈部CTA降低入路静脉伪影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我院头颈部CTA检查80例,前瞻性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两组受检者均以0.06倍体重kg值作对比剂速率,实验组采用1.4倍对比剂速率作高速率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与对比剂等速率,对比剂与生理盐水分别注射9秒和14秒。记录各受检者生理盐水速率及总量;比较入路静脉伪影采用主观评分;测量主动脉弓、头臂干、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大脑基底动脉、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CT值,比较评分及CT值差异。结果 实验组生理盐水速率3.6~6.7mL/s(平均5.4±0.7mL/s),总量50.4~93.8mL(平均74.7±9.5mL);对照组速率2.4~4.8mL/s(平均3.6±0.7mL/s),总量33.6~67.2mL(平均49.8±9.9mL),两组速率及总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评分实验组1分25例,2分15例;对照组1分7例,2分22例,3分11例,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各目标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疑似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CT检查,研究组患者接受MRI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对病灶的检测准确率。结果 5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病理确诊,对照组患者中有64个病灶,边界清晰的38个,边界较为清晰的19个,边界模糊不清的7个;所有病灶均未出现出血以及钙化,仅有18个病灶周围未见水肿;研究组患者中有73个病灶,边界清晰的43个,边界较为清晰的21个,边界模糊不清的9个;所有病灶均未出现出血以及钙化,仅有20个病灶周围未见水肿。研究组患者的病灶、边界清晰、边界较为清晰、病灶周围未见水肿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5.89%、95.35%、95.24%、95.00%,均高于对照组的73.44%、78.95%、63.16%、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边界模糊不清的检测准确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7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采用进行MRI诊断,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可对于确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MRI还能探查到患者的病灶具体情况,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该诊断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及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例AVM的CT平扫、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成及图像融合技术对病变进行容积重建。依据CTA检查结果,对15例颅内AVM的患者进行手术病灶切除。通过手术所见,评价三维CTA对AVM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行CTA检查发现23例25处AVM,手术切除AVM病灶15处。①手术中发现AVM的位置与三维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三维CTA对供血动脉显示率为91.9%(34/37),其中3例因供血动脉纤细、走行弯曲显示不清;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7.8%,其中4例(6支)引流静脉因弯曲、血管团及供血动脉重叠,显示不清。18例引流静脉及所导入的静脉窦同时显影。③三维CTA检测15处畸形血管团平均累及范围为(13.75±0.48)cm^2;术中测量为(13.51±0.52)cm^2,CTA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完整地显示AVM的准确位置、畸形血管团、病灶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全程及邻近组织的三维影像,能够提供手术所需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全景齿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的牙齿、颌骨部位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全景齿科图像和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与原始图像结合,对牙科疾病进行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口腔疾病患者中,均能全方位立体再现齿科全貌:包括牙冠、牙体、牙根、牙髓腔的局部细节以及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整地显示了单个牙体的表面形态、各牙所在的位置、倾斜角度以及各牙之间的距离、牙列的整体形态和牙根的走行方向。结论多排螺旋CT全景齿科成像可对牙、颌骨内微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为牙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0岁,因反复发热1月,四肢无力4 d于2008年11月7日入住南海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38.5℃,在外院予退热、抗感染等处理,仍反复发热.入我院前4d,患者出现四肢无力,伴头痛、言语不清,并进行性加重,不能站立.既往体健,无酗病史.查:体温36.5℃,脉搏6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60 mm Hg,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MRI表现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通过MRI评价其病灶形态、信号特点;同时选取6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均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按性别分层,研究高血压与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关系。结果:所有病灶集中于双侧壳核、豆状核,且呈双侧对称性、筛孔状分布;病灶在T2WI上呈高信号,T1WI及FLAIR T2WI上呈低信号,无明确壁或胶质增生表现,扩散未见明确受限表现。病例组的MMSE总评分[(26.00±1.95)分]较对照组[(28.44±1.15)分]低,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15,P<0.001)。分层χ2检验结果提示两性高血压与筛孔状态均存在相关性(χ2M=19.19,PM<0.001;χ2F=13.60,PF=0.001)。结论: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是一种病理改变,与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关系,高血压可能是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MSCTCTA与DSA诊断肾癌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DSA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P〉0.05)。结论MSCT(CTA)与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MSCTA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黏液表皮样癌(PTMEC)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为PTMEC的患者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8~40 mm,平均(19.6±8.1)mm,其中10例(90.9%)最大长径<30 mm.发生在上段、中段、下段者分别为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T血管成像与图像融合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intracranial venous malformation,I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25mm,间隔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50mA。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mg/m1),注射速度为3.5~4.0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S。分析10例IVM的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及电子切割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容积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对IVM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IVM患者中,单发7例,多发3例。IVM位于小脑半球6例,其中3例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2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1例引流至直窦;IVM位于额叶和颞叶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和岩上窦;IVM位于基底核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CT平扫:2例患者表现为条状、点状的略高密度影,3例患者伴发小脑出血,5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动脉期:8例IVM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密度淡薄,2例几乎看不到病灶,10例的影像学结果均未显示IVM的引流静脉“海蛇头”特征。静脉期:2.例因引流静脉的走行和扫描平面关系,“海蛇头”征显示不明显,另8例不仅清晰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病灶的“海蛇头”特征。采用容积重建、图像融合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结论多排螺旋CT在诊断IVM中,脑静脉期血管成像优于动脉期,而静脉系统与病灶容积重建、图像的融合,是显示IVM的有效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