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与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手术治疗公认的方法首先考虑切除引起占位效应的病变,而关于去骨瓣减压尚存在争议;其他保守方法则包括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剂、脑脊液引流和巴比妥冬眠疗法等.通过对颞叶直接的切除手术,能够使动眼神经减压,中脑、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得到充分减压,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目前,此项手术国内开展的不多,且大都是在肉眼直视下开展.本研究应用显微手术技术施行选择性颞叶切除,力求挽救病人的生命、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研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早期诊断,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采取贴敷同侧颞肌去骨瓣减压术。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改善诊断和治疗手段。结果48例患者中20例死亡,其中17例患者为偏瘫进行性加重,3例患者出现失语。28例患者均有好转,生活自理8例。经TCD检查的7例患者,发现血流异常,给予干预,有5例患者生活可自理。结论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可以使贴敷的颞肌给脑组织皮层供血,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增加脑血流量,并为侧支循环建立争取时间。脑外伤早期使用TCD监控颅内血管的流量,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1岁.主诉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呕吐6 h入院.入院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屈颈试验阳性,Kernig征阳性,Brudzinski征阳性.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2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received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ur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were monitored during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Results 20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after operation. Temporary and hemiplegia were observed in 1 patient respectively. SSEP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8 patients, BAEP change in 1, and VEP change in 1. Cerebral ischemia was detected in 8 patients by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patients were given adequate management immediately. The therapeutic schedule of 2 patients were changed during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risk. 1 patient was evaluated again during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o that the origin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chedule was not given up. Conclusion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dur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hich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enhance treatment security.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1例Hunt-Hens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31例患者均在入院3 d内(其中19例24 h内)行介入治疗,动脉瘤直径2.7 ~ 12.7 mm.介入治疗后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172例中心静脉导管培养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2株(61.8%),前三位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16株(23.5%)、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3.2%)及溶血葡萄球菌7株(10.3%).革兰阴性杆菌26株(38.2%),前三位依次是鲍氏不动杆菌10株(14.7%)、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10.3%)及铜绿假单胞菌5株(7.4%).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为100.00%,革兰阴性杆菌仍对环丙沙星、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呈现多重耐药.故临床医师应加强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认识,早期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的治疗,11例行开颅显微手术,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组11例中良好、轻残者5例,占45.5%;重残、植物生存者4例.占36.4%;死亡者2例、占18.2%,与手术有一定关系;介入组15例中良好、轻残肯8例,占53.3%:重残、植物生存者5例,占33.3%;死亡者2例,占13.3%,并非介入治疗并发症所致。结论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病人状态差,入院后应根据病情针对脑室出血、颅内血肿、脑疝等情况进行处理、并尽早行手术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应作为Ⅳ、Ⅴ级帧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外是否具有抗鼠胶质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As2O3,且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处理C6胶质瘤细胞株及原代培养的正常鼠神经胶质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观察As2O3对C6胶质瘤细胞株及正常鼠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以透射电镜、Hoechst33342和碘化丙啶(PI)双重荧光染色检测两种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Annexin-V和PI双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MTT法发现,As2O30.5~8.0μmol/L的浓度均可显著抑制C6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而对正常原代神经胶质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较弱。经As2O3作用后,透射电镜、Hoechst33342/PI双染荧光均观察到C6胶质瘤细胞发生了显著的凋亡形态改变;运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As2O3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C6胶质瘤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上升,而正常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率要明显小于C6胶质瘤细胞株。结论:As2O3在体外可显著抑制C6胶质瘤细胞株生长,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且凋亡率随As2O3作用的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As2O3对正常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提示As2O3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直视下小骨窗开颅与锥孔引流治疗HICH的手术疗效.方法:入选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直视下小骨窗开颅术)和对照组(锥孔引流清除血肿术)各3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ADL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视下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预后好,并发症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好的特点,也避免了锥孔引流术不能一次清除大部分血肿、残留血块或止血不彻底再次出血等缺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患者31例和大脑前动脉(ACA)动脉瘤患者25例,均行术中SEP监测,分析术中SEP的异常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SEP发生异常(波幅下降>50%和潜伏期延长>10%),其中MCA动脉瘤栓塞时16例,ACA动脉瘤栓塞时8例。MCA动脉瘤栓塞时上肢SEP异常10例(32.3%),下肢SEP异常1例(3.2%),上下肢SEP均异常5例(16.1%)。ACA动脉瘤栓塞时,下肢SEP异常7例(28.0%),上下肢均异常1例(4.0%)。两组动脉瘤栓塞时上肢及下肢SEP异常率均差异明显(P<0.05)。MCAM1段动脉瘤栓塞术中SEP异常率最高,达37.5%(9/24)。SEP异常患者经术中干预后,21例SEP完全恢复正常,其中19例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下肢轻瘫,1例出现头晕;3例SEP部分恢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颅内动脉栓塞术中SEP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SEP异常)并及时给予术中干预,对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