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8例胆结石患者,健康对照者20例,按结石部位不同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A1组)、胆囊结石组(B1组)、胆管结石组(C1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所有入选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收集胆石进行化学分析,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健康对照组(A2组)、胆固醇结石(B2组)、胆色素结石(C2组)、混合性结石组(D2组)。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血浆及回肠末端黏膜组织中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不同部位结石患者(A1、B1、C1、D1 4组)之间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对胆石进行化学分析,胆固醇结石40例(37.04%)、胆色素结石52例(48.15%),混合性结石16例(14.81%);与A2组及B2组比较,C2组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A2、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有一定的关系,肠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都363医院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认真分析我国当前医疗市场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分配不合理的实际情况,于1992年建立了汽车流动医院。9年来,汽车流动医院在云、贵、川、渝地区的40多个区县建立医疗协作点90多个,与当地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发展互动关系,共巡回送医上千批次,开展腹腔镜胆囊镜摘除、前列腺汽化、OK近视矫正等手术共5000多例,创收近1000万元,并且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医院的业务发展,为边远地区提供了便捷、先进的医疗服务,在城市医疗向农村市场渗透,实行医疗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2例癌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胰腺癌16例,胆管癌6例,胆囊癌术后转移2例.采用全身伽玛刀治疗,用50%~65%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边缘,治疗次数6~10次,单次剂量360~600 cGy,每日一次,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国际肿瘤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9例黄疸症状及胆红素检查均不同程度减轻.轻度减轻(SD)4例;中度减轻及明显减轻(PR)22例;黄疸完全消失(CR)3例.结论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梗阻性黄疸疗效显著,副反应小,特别适合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改变,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按结石部位不同将108例胆石症患者分为三组:胆囊结石组(B1组,n=36),胆管结石组(C1组,n =36),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n =36),另设健康对照组(A1组,n =20);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胆固醇结石(B2组,n=40),胆色素结石(C2组,n=52),混合性结石组(D2组,n=16),另设健康对照组(A2组,n=20);分别检测回肠末段黏膜组织学改变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不同部位结石患者A1、B1、C1、D1四组之间肠黏膜损伤程度、细胞凋亡与增殖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②不同性质结石患者之间肠黏膜损伤程度、细胞凋亡与增殖率比较,C2组与B2组及A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D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均存在肠黏膜肠黏膜形态的损伤、细胞增殖下降和细胞凋亡增加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一定的相关性。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肺心病并发低钠血症较多见,当低钠血症出现神志异常时,又难以与肺性脑病相鉴别;部分低钠血症纠正困难,成为“顽固性低钠血症”。为此将我院收治老年重症肺心病并发低钠血症8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寻找Hp在胆道中存在的证据,同时对胆道中HpDNA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参照文献对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胆石进行Hp培养,并以Ure A和cagA作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样本检测均为阴性结果,培养无Hp生长,使用PCR方法未检测到Hp DNA及Hp CagA抗体.结论:(1)运用PCR方法在胆汁和胆石中检测HpDNA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2)Hp可能经Oddi's括约肌逆行的进入胆道但与胆囊结石并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绦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在临床上可引发严重的囊虫病,预后较差,感染严重者可致死。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就非常重要,但大便检查不易查出虫卵,而肠镜检查见白色、约1.2cm的长方形蠕动节片,即可诊断绦虫病。现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绦虫病患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IBF)的改变,并探讨丹参对IBF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模型(B)组、丹参治疗(C)组,每组12只,分别于实验12周末处死动物,检测肠道细菌易位率、肠黏膜通透性,同时观察肝脏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肠道细菌易位率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5),A、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通透性A组显著低于B、C组(均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末段回肠病理损伤B组显著重于A、C组(均P〈0.05),C组显著重于A组(P〈0.05)。[结论]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伴有IBF改变,丹参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及IBF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诊治并经最后手术确诊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58例,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食欲减少、精神不振(100%)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次为腹胀47例(81.03%);有21例(36.20%)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体温高于38.5℃者8例(13.79%);手术治疗的痊愈率98.00%,无死亡患者;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共10例,占17.24%,其中切口感染8.62%,肺部感染3.45%,多器官的功能衰竭3.4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2±2.36)d。[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病情往往复杂,易延误治疗,诊断成立后,如果无明确的手术禁忌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