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膝关节假体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00多年以前,而比较成熟、有效且被临床广泛应用的现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开展至今已有40年历史,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也有30年。特别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replacement,TKR)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全世界广大骨科学者的不懈努力,TKR已逐渐成为一种日臻完善、普遍应用的骨科手术。大量研究表明,TKR是缓解终末期膝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恢复或者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无法替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C形臂测量患肢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旋转控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旋转控制。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术前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测量健侧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Brunner法,将股骨远端放置标准正位,通过调整近端旋转,将患侧前倾角调整至正常侧的值。所有病例术后行CT扫描并测量患侧股骨颈前倾角。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2.35°,对照组7.28°±2.93°,t=3.41,P0.001)。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未见骨不连、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St.Michael髋关节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2±1.8,对照组20.6±2.0,t=2.86,P=0.01)。结论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可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骨折端的旋转对位,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疼痛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术后3个月随访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82例,根据患者出院后的回顾性VAS评分分为无~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测量患者大腿周径,与术前和术后5 d大腿周径进行对比,对比组间大腿周径增幅差值。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术后5d活动度对比,计算组间关节活动度增量差距。测量股四头肌肌力,与术后5d股四头肌肌力进行对比,计算组间股四头肌肌力增幅差异。测量30 m行走时间,了解疼痛程度对术后早期行走速度的影响。结果无痛~轻度疼痛组术后3个月大腿周径较术前增幅(0.94±0.95)%,显著低于中度~重度疼痛组[较术前增幅(8.03±1.99)%,P<0.01]。术后5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当,无痛~轻度疼痛组术后3个月屈曲活动度增至(110.93°±12.54°),中度~重度疼痛组则减至(82.18°±12.03°)(P<0.01)。无痛~微痛组术后3个月股四头肌肌力较术后5 d增幅(117.21±22.45)%,显著高于中度~重度疼痛组[增幅(33.78±11.71)%, P <0.01]。术后3个月无痛~轻度疼痛组30 m 平地行走耗时(21.01±4.86)s,显著低于中度~重度疼痛组[耗时(29.39±6.29)s,P<0.01]。结论疼痛显著影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水平,导致关节肿胀消退迟缓、肌力恢复延迟、关节活动度减低和行走缓慢。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双源CT扫描及X线透视技术建立玻璃酸钠(HA)在兔膝关节腔内分布的示踪模型,并观察给药位点差异对HA
在兔膝关节腔内分布范围的影响。方法以碘海醇为示踪剂,分别配制碘海醇浓度为2.5%、5%、10%、20%、40%的玻璃酸钠-碘
海醇(HA-I)混合制剂各0.5 ml,注入兔膝关节腔后,运用双源CT进行平扫和三维重建,筛选能够有效区分药物和周边组织的最
佳示踪剂浓度。随后,分别从髌骨下和关节线两种给药位点向兔膝关节腔注射最佳碘海醇浓度的HA-I制剂0.5 ml,应用双源
CT及X线透视观察药物在膝关节腔内分布特征的差异,确认该药物示踪模型的有效性。结果HA-I混合制剂的CT值随着碘
海醇浓度增加而递增,碘海醇浓度分别为2.5%、5%、10%、20%、40%时,膝关节软组织、HA-I制剂及骨组织三者的平均CT值比
值分别为2∶7∶46,2∶14∶44,2∶28∶44,2∶60∶46,2∶98∶45,证实5%~10%碘海醇浓度的HA-I混合制剂可最有效区分药物和周边
组织,获得最理想的药物分布范围三维重建效果。取5%碘海醇浓度的HA-I制剂进行CT扫描和X线透视示踪观察,结果提示
给药位点差异与药物分布范围存在相关性,髌骨下给药的HA主要分布于髌股关节,关节线给药的HA则主要分布于胫股关
节。结论5%碘海醇浓度的HA-I制剂配合CT扫描及X线透视技术,可有效区分药物和周边组织,直观显示药物在关节腔的分
布范围,是一种可靠的HA药物示踪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在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损害控制”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与足踝外科采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技术进行“损害控制”的23例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78岁,平均44.6岁。跌倒扭伤7例,运动伤5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Tscherne分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7例。C型臂X线机下手法复位,于足底经皮从远端向近端跨胫距跟关节纵向置入1枚2.5 mm及1枚2.0 mm克氏针。记录患者从Ⅰ期克氏针固定手术至Ⅱ期内固定手术的天数及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记录足踝结局评分(FAOS)。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Ⅱ期内固定等候天数为(9.5±2.5)d,术后12个月FAOS为(85.8±4.6)分。结论 经皮克氏针胫距跟固定应用于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并适宜推广的“损害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1979年7月至1984年11月五年中,通过定期追踪观察鼻咽粘膜病变及VCA-IgA阳性病例材料来源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公社1978年对25岁以上44,027人的鼻咽临床普查,查出了425例鼻咽粘膜病变患者(其中部份病例已于71年后的几次普查中先后发现),1979年7月,我院鼻咽癌区及中心实验室对其中195例进行临床复查,122例作了VCA-IgA血清学检测。至84年11月对上述病例共复查了三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髌骨下入路注射透明质酸钠(HA)治疗髌骨软化症(CP)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诊断为CP的患者(n=88), 根据影像学特点进行分组,表现为早期CP的纳入CP组(n=50),具备骨关节炎表现的纳入髌股关节炎组(n=38)。两组均采用髌 骨下给药位点HA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用药5周。评估参数包括首要指标:记录给药前、给药后4、12、26、52周的WOMAC 评分和Lequesne指数;次要指标:给药前、给药后1~4周的步行30 m用时、上下楼梯用时。结果两组的患者在给药后4、12、26、 52周的WOMAC评分及Lequesne指数分别与各自的给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在给药前、给药后4、 12 周的WOMAC评分及Lequesne 指数评分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髌股关节炎组在给药后26 及52 周的 WOMAC评分及Lequesne指数显著高于CP组(P<0.05)。两组的患者在给药后1、2、3、4周的步行30 m用时、上楼梯用时、下楼 梯用时均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之间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髌骨下入路关节腔内注射HA治疗CP 疗效显著。HA治疗早期CP的中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出现髌股关节炎的晚期CP。  相似文献   
9.
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发常见的关节疾病, 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上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出现为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主要涉及软组织平衡调节以及生物力线测量等。本文中作者充分结合国内外最近研究, 就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涉及的软组织平衡测量技术的发展近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相关领域传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合持续优化完善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 医学领域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测量相关技术将有更多新的突破, 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望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