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地塞米松以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三种方法治疗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方法将93例重度ITP患儿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28例)、丙种球蛋白组(31例)和丙种球蛋白加地塞米松联合组(34例)治疗,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比较治疗后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时间差异有显著性;联合组与地塞米松组、丙种球蛋白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治疗后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时间、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达到的峰值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重度ITP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2.
3.
梁粤  罗彩梅  朱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87-187,189
目的探讨对危重症手足口病儿童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其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进行监测。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收缩压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患儿使用呼吸机通气时间为(7.25±2.84)d,所有患儿经过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机械通气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出现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临床表现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即患儿出现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斑、四肢发凉、血压升高。在患儿血糖升高时采用紧急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为主的治疗方式,选择压力控制/辅助通气模式(PCV)加用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同时给予药物治疗。结果:60例危重型手足口患儿在压力控制/辅助通气模式(PCV)模式下55例患儿机械通气时间1~10 d拔管,撤离呼吸机,治愈率达到91.67%。3例患儿死亡,机械通气时间5~17 h。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出院。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患儿能迅速减轻患儿症状和低氧血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危重症手足口病并发呼吸系统损害的胸部X线变化及临床病情进展与转归的特点,评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方法 93例于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医院进行诊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和胸部影像学特征,同时与同期入院的轻症手足口病患儿90例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93例手足口肺炎的影像表现可分为单纯间质型、单纯局限型、局限-广泛型、间质-实质型、肺水肿型;重症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肝功能与轻症组有明显差异,且机械通气时间长于轻症组、治愈率低于轻症组、死亡率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手足口病的影像表现以肺纹理增粗、肺实变、肺水肿、肺出血、肺炎为主,动态变化快,可以反应病情变化,不同临床进展时期可有相应的影像表现,需早期、动态监测肺部X线影像,早期发现肺水肿,早期干预,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危重症手足口病并发呼吸系统损害的胸部X线变化及临床病情进展与转归的特点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呼吸系统损害患儿90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治愈率为42.2%,好转率为23.3%,死亡率为34.4%。结论不同临床进展时期手足口病并发呼吸系统损害的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早期、动态监测肺部X线影像,对于早期发现肺水肿早期干预,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PEEP)治疗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在PICU住院治疗的70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PEEP设置为8~15 cmH2O,对照组PEEP设置为3~5 cmH2O,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pH值、碳酸氢根浓度(HCO3-)、碱剩余(BE)血气指标以及胸部X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后的PaCO2低于对照组(t=9.437,P=0.000),PaO2和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6.604、2.830,P=0.000、0.007);观察组治疗24 h后的胸部X片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20.196、19.722、9.093,P=0.000),且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81,P=0.024)。结论高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提高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时间,疗效优于传统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儿暑热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调查95例患儿围生期病史,观察临床发热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作头颅CT检查。结果 95例患儿中90例有明确的围生期异常病史。发热符合中枢性发热的特点。头颅CT显示95例患儿存在脑室、脑沟的异常改变。结论 围生期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是暑热症的主要病因,头颅CT检查结果可作为暑热症诊断的一项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罗彩梅  侯继文  蓝锋 《西部医学》2006,18(4):432-434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发病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25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喂养方式、地域差异、肝功能异常、巨细胞病毒感染、维生素K预防性注射与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关系密切。结论加强婴儿混合喂养,维生素K预防性注射,加强农村婴儿特别是男性婴儿的营养监测,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进行肝功能和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查,并辅以护肝治疗等全面综合治疗,是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