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s,以TGF-β1 5μg/L(低剂量组)、10μg/L(高剂量组)对第3代BMSCs进行体外诱导,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对照。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S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分化14天后,流式细胞仪分析三组细胞DNA周期;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Tn I)、心肌平滑肌肌动蛋白(aactin)和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表达率。结果:三组细胞均呈对数生长趋势,诱导组细胞数量增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诱导组之间比较,细胞增长无明显差异。分析细胞DNA周期显示:诱导14天后,对照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诱导组(P0.05),不同浓度诱导组之间比较,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诱导14天后,诱导组细胞均部分表达c Tn I、α-actin及MHC,TGF-β1高剂量组细胞转化率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不表达c Tn I、α-actin及MHC。结论:10μg/L TGF-β1与5μg/L TGF-β1比较,更有效促进BMSCs体外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且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外研究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然而,在体内环境下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分化的影响。方法:①杂种犬12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法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析转染率。②开胸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将存活犬(n=10)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5),采用OTW球囊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周,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组梗死心肌内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共表达Ⅷ因子和肌钙蛋白I的数量。结果与结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率达85%;灌注后免疫荧光显示,23.5%的切片可以看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阳性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共表达Ⅷ因子和肌钙蛋白 I 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因此,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采用该途径联合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望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心脏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与非STEMI(non-STEMI,NSTE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59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EMI组48例和NSTEMI组11例,对存活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将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血白细胞计数[(11.91±5.01)×109/L]、谷丙转氨酶[(49.21±25.13)u/L]以及脑钠肽峰值[396.65(110.00,552.03)ng/L]高于NSTEMI组[(8.01±2.85)×109/L、(21.18±7.31)u/L、43.00(10.00,245.30)ng/L],凝血酶原时间[(12.56±1.93)s]较NSTEMI组[(11.20±0.59)s]明显延长,左室射血分数[(47.93±8.38)%]低于NSTEMI组[(59.36±12.9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院内病死率均较高(85.4%vs 81.8%),但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出血、心因性死亡发生率以及心脏破裂距心肌梗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院内脑梗死发生率(9.09%)高于STEMI组(0)(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病死率高,STEMI患者心脏破裂风险高于NSTEMI患者,可能与心肌细胞大量坏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定向诱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犬BMSCs并进行传代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BMSCs的增殖及DNA周期;取第3代BMSCs设置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100μg·L-1组进行体外诱导培养,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细胞生长曲线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肌钙蛋白I(TnI)、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BMSCs呈长梭形、聚集性生长,第3代BMSCs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阶段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DNA周期检测结果:G0/G1期为(91.90±1.68)%,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经诱导分化3周后,3组细胞经生长曲线法检测结果显示:13 d,bFGF10、100μg·L-1组细胞数较对照组增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 d,对照组细胞呈对数生长趋势,bFGF 10、100μg·L-1组细胞数量减少;67 d,bFGF诱导组较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bFGF 10μg·L-1组与bFGF100μg·L-1组比较细胞数量明显偏少(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经诱导分化4周后,bFGF 10μg·L-1组和bFGF100μg·L-1组的细胞均表达TnI和MHC,不表达Vimentin;对照组均不表达TnI、MHC和Vimentin。结论 10μg·L-1bFGF能够有效促进BMSCs的体外增殖,并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造影剂在影像学诊断中应用不断增加,作为对比增强CT检查的常见并发症,CT相关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越来越引起关注。由于多数患者在门诊应用造影剂来完成增强CT检查,未进行造影剂应用前、后的肾功能检查。本文就对比增强CT相关CIN的定义、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与诊治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造影剂在影像学诊断中应用不断增加,作为对比增强CT检查的常见并发症,CT相关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越来越引起关注。由于多数患者在门诊应用造影剂来完成增强CT检查,未进行造影剂应用前、后的肾功能检查。本文就对比增强CT相关CIN的定义、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与诊治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左心室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之一,LVA破坏心室正常结构,影响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可导致反复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附壁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早期再灌注技术的进步和药物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后LVA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心电图是初筛心肌梗死后LVA的重要手段,但心电图表现并不特异。超声心动图是诊断LVA的常用方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技术的进步提高了LVA诊断的准确性。心脏核磁相比超声心动图诊断LVA的准确性更高,延迟增强显像还可识别存活心肌。核素心室造影可准确测定左心室容量、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与X线左心室造影诊断LVA的符合率高。X线左心室造影是诊断LVA的金标准,但目前临床并不常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早期再灌注治疗可降低LVA发生率,多数LVA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抑制心室重构药物是LVA药物治疗的基础。经皮左室重建术是近年来治疗LVA的新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VA如合并心衰、药物不能控制的恶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细胞移植治疗是LVA切除术后有前景的治疗方式。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LVA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长时间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引起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障碍,需要考虑心室起搏的替代部位。理论上右室间隔起搏(RVSP)是一种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成为研究心室替代起搏的热点。RVSP导线常规定位是通过透视和心电图的特征图形来确认的。然而,最近的几项研究认为上述定位方法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确认心室间隔起搏导线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收集2008年10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明确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8例,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策略及预后等。68例中,男57例,女11例;Stanford分型:A型67例,B型1例;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例,首发表现多为胸痛或胸背痛。68例患者中,外科手术治疗5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其余17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住院好转患者44例,死亡2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且其首发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多有相似之处,极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高度的怀疑和警觉是确定诊断和获得最佳临床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外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能够促进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然而,采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途径能否建立在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尚不明确。目的:评价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方法的安全性,建立并检测冠状静脉与局部缺血心肌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探讨逆行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存在的时间窗。方法:开胸结扎法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灌注结束后球囊充盈时间分别为0,5,10,15min。解除球囊充盈后即刻处死动物,ELISA法测量血浆和梗死区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匀浆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在体评价在不同时间点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以及梗死边缘区心肌之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结果与结论:逆行灌注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心脏压塞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灌注后5min和10min,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之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梗死区心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组织。球囊充盈15min后2组之间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球囊充盈的时间为5-10min能在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心肌之间建立稳定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而且在梗死心肌区域浓度最高。此时间窗内灌注干细胞有望增强其移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