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22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 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移植颈外静脉的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精氨酸 (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mg/kg ;对照组不喂食L Arg ,持续 2周。检测血浆和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水平 ,移植血管iNOSmRNA表达。观察术后 3和 6周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果  1.iNOS活性 :(1)血浆NO水平 :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 ;(2 )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 :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3)组织匀浆iNOSmRNA表达 :术后 3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 ,对照组无表达 ;术后 6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 2 .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1)SMA免疫组化染色 :实验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高剂量组 ;(2 )PCNA免疫组化染色 :术后 3周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结论 iNOS表达致体内NO水平增高可抑制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NO浓度与平滑肌细胞增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dovascular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18 limbs) with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wer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lasty (PTA). Results Angiographic success on the limb basis was achieved in 15 of 18 treated limbs and the initial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83.34%. Doppler anklebrachial index (ABI) increased from 0.33±0.16 to 0.79±0.23 one week after PTA. The follow-up time was 2~24 months, the average time was 10.84 months. The 3-month, 12-month accumulated primary patency rate were 81.33% and 60. 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TA is effective primar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yielding acceptable primary clinical success 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sulting in moderate long-term clinical patency and a high limb salvage rate.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中远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增加,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最新数据表明美国每年约有30,000人死于AAA破裂,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90%[1],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防止破裂意义重大。AAA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腔内  相似文献   
4.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多见,腔内修补是通过封堵内膜裂口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位置成了制约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被封堵引起的动脉缺血是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120例,其中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其中Ⅰ型累及弓部血管及其上三大分支,导致动脉的完全闭塞或重度狭窄,从而引起严重的缺血症状,故属于该病中症状最重、治疗最困难的一类[1].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其中Ⅰ型累及弓部血管及其上三大分支,导致动脉的完全闭塞或重度狭窄,从而引起严重的缺血症状,故属于该病中症状最重、治疗最困难的一类[1].  相似文献   
7.
Ѫ����Ƽ�����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腔内血管外科是指应用导管、导丝等器械从远隔部位入路对动静脉疾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 1964年 ,Dotter进行了世界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 ,被视作现代腔内血管外科的里程碑 ;此后 ,腔内血管外科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有很多血管外科疾病可通过腔内途径得到治疗 ,如动脉扩张性疾病、动脉狭窄性疾病、静脉疾病、动静脉畸形、外伤等。腔内血管外科在我国虽刚起步 ,但发展迅速 ,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与推崇 ,但这项技术开展不久 ,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 ,全面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相关…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 年龄39~80(64.3±12.7)岁, 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 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 完全覆盖病变, 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 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 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 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 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 所有靶血管通畅, 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研究中的进展。方法 详细收集并整理近年来AI和影像组学与AAA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I和影像组学从特征提取、风险预测、患者管理、模拟支架部署和数据挖掘方面影响AAA的研究及临床决策。结论 应用AI和影像组学为AAA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提出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旨在实现AAA的精准医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技术, 包括腔镜和辅助机器人, 在临床外科领域的应用已愈加广泛, 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 也被诸多患者接受和推崇。然而, 目前血管外科仅部分开放手术可以实现机器人辅助, 而辅助血管腔内手术虽有报道但并不成熟。本综述旨在总结机器人系统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