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脏和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观察AMI组(A组)、心脏缺血预处理(MIP)组(B组)和肾脏缺血预处理(RIP)组(C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心律失常情况及QT间期离散度(QTd) ,并行心内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 ,对三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D组)作对照。结果 四组在手术前心律失常及QTd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 0 5 ) ;D组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及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 0 5 ) ;在AMI后,B、C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及QTd明显小于A组(P <0 . 0 5 ) ,而B、C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及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MIP和RIP均可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两者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观察了2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美托洛尔前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美托洛尔能显著地改善AMI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而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随着左室舒张功能改善逐渐消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脏和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AMI组(A组)、心脏缺血预处理(MIP)组(B组)和肾脏缺血处理(RIP)组(C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肌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对三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假手术组(D组)作对照.结果四组在手术前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前后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后,B、C二组QTd明显小于A组(P<0.05),而B、C二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和RIP均可减少AMI后QTd及室胜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二者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血脂质、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93 例CHD患者和94例正常对照者的apoE基因型;按常规方法测定血浆脂质、脂蛋白水平。结果:共发现5 种apoE基因型,分别为E3/3、E3/2、E4/3、E4/2和E4/4。CHD组apoE4/3 基因型和ε4 等位基因频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apoAI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其他血脂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在CHD组各亚型之间,TC、LDL-C和apoAI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apoEε4 等位基因是CHD重要的遗传易患因素,apoE基因多态性亦影响血TC、LDL-C和apoAI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病病人中单独或联合用药治疗对心、脑、肾血管作用的影响。方法108例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病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4mg/d,n=36)、阿托伐他汀组(20mg/d,n=36)与联合组[(培哚普利4mg/d,早上服)加阿托伐他汀(20mg/d,晚上服,n=36)联合];共治疗24周。结果单用培哚普利、阿托伐他汀的降脂、降压显著,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培哚普利加阿托伐他汀联合组对降脂、降压、降尿微量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逆转左室肥厚、降低颈总动脉分叉部中内膜中层厚度指数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病病人中,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伏他汀治疗较单一药物疗效好,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并改善靶器官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林佩君  石理 《广东医学》2000,21(11):987
对我院1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恢复期患者进行早期运动试验,以测定其运动耐量,以便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制定个体化的活动量及康复计划。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23例,女20例,年龄42~70岁。诊断标准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2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STS-7000型活动平板负荷测试仪,改良试验的Naughton方案作低水平运动试验,心率达到115~130次/min,或年龄预计的60%~70%,首先描记静息卧位及立位12导联心电图,以便对照,运动中每1min描记1次12导联心电图,每3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遗传背景对心房颤动(AF)和高血压并AF不同证候的影响。方法房颤组121例、对照组100例;高血压并AF共68例,其中高血压实证51例(肝火亢盛证17例、痰湿壅盛证34例),高血压虚证17例(阴虚阳亢证11例、阴阳两虚证6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AT1R基因1166位点基因型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对房颤的独立危险性。结果房颤组AC+C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分别为0.017、0.013),与AA型相比,AC型+CC型者发生AF的风险率为3.657(95%CI为1.181~11.322),基因型、收缩压参与增加总体AF发生的概率(P分别为0.019、0.002),以AA型为参照,AC型+CC型发生AF的OR为4.132(95%CI为1.263~13.513)。高血压并AF患者实证组与虚证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AT1R基因1166位点C等位基因者有增加发生AF风险的倾向,但高血压并AF病程发展中的不同中医证候与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无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遗传背景对AF的影响。方法 房颤组121例、对照组10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AT1R 基因1166位点基因型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对房颤的独立危险性。结果 ⑴房颤组AC +C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分别为0.017、0.013),与AA型相比,AC型+CC型者发生AF的风险率为3.657(95﹪CI:1.181~11.322),基因型、收缩压参与增加总体AF发生的概率(P分别为0.019、0.002),以AA型为参照,AC型+CC型发生AF的OR为4.132(95﹪CI:1.263~13.513)。⑵女性房颤组AC +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房颤组A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OR=11.053(95﹪CI 1.366~89.452)],在男性以AA型为参照,AC型发生AF的OR为11.724(95%CI:1.294~106.213)。结论 携带AT1R基因1166位点 C等位基因者有增加发生AF风险的倾向,男性AC型发生AF的风险显著高于AA型。  相似文献   
9.
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耐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 Hg(1mm Hg=0.133kPa)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Hg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显著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体温变化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体温升高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珠海市人民医院78例第1次前壁心肌梗死且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测其腋下体温,每6 h 1次,连续1周.将患者按体温峰值由高到低分成4组,进行观察并与预后结果比较.结果 第1周内的体温峰值与白细胞均值、相应肌酸激酶同工酶值呈正相关(r=0.89,P=0.018).各组患者住院心脏事件发生和因心力衰竭等严重不良事件需再次住院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发热与较差的临床预后及梗死区心肌扩展相关,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结局与全身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