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报告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12例。10例术前平均左房压为18mmHg~40mmHg(26.7±7.15mmHg),术后即刻为4mmHg~18mmHg(10.6±3.86mmHg)P<0.01。跨瓣压差术前10mmHg~40mmHg(19.6±9.05mmHg),术后为0~5mmHg(2.65±2.21mmHg)P<0.01。1例失败,1例术后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由固定型发展到按需型,避免了因自身心律与起搏的不同步而产生的室颤。近年来又先后研制出程控起搏器、房室顺序起搏器、频率应答式起搏器,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新型起搏器,是起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房室顺序和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价钱昂贵,而且房室顺序起搏心房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的效果,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的长径、前后径、瓣口面积、左房前后径)和肺毛嵌压为指标,对20例二尖瓣狭窄扩张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肺毛嵌压准确性较高,且能在术中即刻判定手术效果,但它属于创伤性检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二维超声心动图简便易行,但存在着测量方法上的误差。故两种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但以并用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外周血管疾病中难治之症。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产生肢体缺血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迄今为止药物治疗无效。1990年10月我国首次开展动脉内斑块旋切术以来,至今仅几家医院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7年以来,为17例患者行PBPV,男11例,女6例,年龄3~39岁(平均12.5±9.2岁),诊断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轻度狭窄5例,中度7例,重度5例.采用单囊法13例,双囊法4例.随访10例.术前均做右心导管和右室造影,测量跨瓣压力阶差(△P)和肺动脉瓣环直径,单囊法最初4例球囊直径小于瓣环直径1~2mm,之后9例大于瓣环直径1~2mm.双囊法两个球囊直径之和大于瓣环直径的50%.即刻疗效除1例未扩开外,其余症状改善,杂音减轻,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音(P_2)较术前增强,震颤减轻或消失.术前右室收缩压70~220mmHg(平均106.4±37.3mmHg),术后即刻降至25~160mmHg(平均65.0±37.4mmHg),P相似文献   
6.
信号叠加方法记录体表希氏束电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信号叠加方法对13例先心病患者(其中12例心电图上无传导异常表现,1例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进行了体表希氏束电图的测定、采用X、Y、Z正交双极导联,叠加300~400次心动周期,滤波频率为40~250Hz。测定结果与心内希氏柬电图进行了时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相关性,各间期相关系数为0.70~0.92。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体表希氏束电图可为其提供定位诊断。从而证实信号叠加方法记录体表希氏来电图的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一种非手术疗法。Kan首次报道于1982年,我国由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陈传荣等开始于1986年,我院从1987年以来为10例患者进行了PBPV,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0岁,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Ⅲ°房室传阻滞(AVB).心率慢17年,加重9天,最慢心率为24次/分,晕厥2次.曾在外院临时起搏脱位1次,永久起搏脱位2次,电极退回到右心房.转来我院准备使用螺旋电极固定.相隔1周于术前作心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直视下取起搏电极1例盛蕙敏,齐国先,于雅缓,谷春久,谷天祥(第一临床学院循环内科,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关键词永久起搏器;室早;室早二、三联律;短阵室速;室颤患者女性,48岁,1987年在外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就诊前一周反复出现短暂的意识不清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