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变化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下群体的常见慢性疾病。其病变以单位容积循环血中红细胞数超常增多,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随之增强为表现,从而对机体各组织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患者丧失生活与劳动能力。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未能阐明该病的发病机理。以往许多研究认为HAPC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有直接的相关性,然而目前有研究结果发现,南美安第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EPO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在HAPC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对青海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与EPO水平的关系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肺结核(tuberculosis,TB)是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机体后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累及国民经济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2015年WHO报告约有1/3的人口是潜伏性肺结核感染者,全球仍有960万人左右发展为结核,而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5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占总人口的45%[1-2]。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明确指出全球约1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估计有潜伏结核感染,有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风[3]。这说明MTB感染的人群中大部分处于潜伏期或为无症状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结核杆菌感染的高风险率仍是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4]。因此,依据特  相似文献   
3.
采用Trizol法从高原藏系绵羊肺脏中提取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cDNA扩增并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517bp的EPAS1部分片段cDNA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EPAS1基因mRNA的组织表达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关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研究主要以模拟海拔进行,少数情况下进行现场研究,但在现场究竟多长时间可以使平原大鼠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并对相关生理功能反应进行初步观察。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09在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和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 Wistar大鼠50只,体质量160~200 g,雌雄各半。10只高原鼠兔(Pika)于青海玛多县4 300 m现场捕获,体质量100~180 g。促红细胞生成素试剂盒由美国R&D Systems公司提供。 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高原15和30 d两组(雌雄分开),每组各15只,运至海拔4 300 m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饲养。余20只大鼠为对照组在西宁海拔2 260 m饲养。另10只高原鼠兔作为高海拔对照组。分别在第15天和第30天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15 d组和高原30 d组中出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阳性数。②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比较。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氧饱和度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分析。 结果:高原15,30 d组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升高,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高原15 d对照组中血红蛋白> 207 g/L,红细胞压积 > 65%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模型占75%,高原30 d组中占93%。高原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值显著高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P < 0.01)。 结论:通过对Wistar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认为在海拔4 300 m地区饲养30 d才可完全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说明低海拔动物在不同海拔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理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国内外关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研究主要以模拟海拔进行,少数情况下进行现场研究,但在现场究竟多长时间可以使平原大鼠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并对相关生理功能反应进行初步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09在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和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50只,体质量160-200g,雌雄各半。10只高原鼠兔(Pika)于青海玛多县4300m现场捕获,体质量100-180g。促红细胞生成素试剂盒由美国R&D Systems公司提供。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高原15和30d两组(雌雄分开),每组各15只,运至海拔4300m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饲养。余20只大鼠为对照组在西宁海拔2260m饲养。另10只高原鼠兔作为高海拔对照组。分别在第15天和第30天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15d组和高原30d组中出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阳性数。②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比较。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氧饱和度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分析。结果:高原15,30d组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升高,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原15d对照组中血红蛋白,207g/L,红细胞压积〉65%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模型占75%,高原30d组中占93%。高原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值显著高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Wistar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认为在海拔4300m地区饲养30d才可完全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说明低海拔动物在不同海拔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藏羚羊α-珠蛋白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藏羚羊α-珠蛋白基因编码区,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从藏羚羊肝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获得藏羚羊α-珠蛋白cDNA,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构成重组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TOP10扩增培养后,鉴定阳性质粒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的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获得α-珠蛋白编码区cDNA序列,提交GenBank数据库并取得注册号为DQ650713。与绵羊α-珠蛋白基因相比较,其在16、53、132、134处出现核苷酸密码子突变(GAC→GGC)、(TCG→TCC)、(AGC→GGC)、(AAC→AGC)。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132位的天冬酰胺酸(Asn)突变为丝氨酸(Ser),134位的丝氨酸(Ser)突变为甘氨酸(Gly);与人类的α-珠蛋白相比较,有19处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结论:成功地克隆出藏羚羊α-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为高原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