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功能训练模型的构造与性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构造的三款气管插管训练模型命名为M1、M2和M3,并且选择五年级医学生91名,首先统一进行30 min的气管插管理论学习并考试,之后随机分A、B、C三组,分别在M1、M2和M3模型上训练90 min,并在各自训练模型上进行操作考核,即训练与考核同款模型,记录成绩。之后更换模型,在其他两款模型上进行第2、3次考核,比较三次成绩。1个月后再次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同时学生与教员分别填写对模型的评价量表。结果 ①三组学生人数(31、28、32)及性别构成(男/女:10/21、9/19、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前理论考试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操作考核。第1次考核成绩,在M1模型上训练的A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换模型后第2、3次考核,A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1个月后再次进行操作考核,A组得分(85.46±8.02)明显高于B组(78.35±10.11)和C组(79.48±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学生及教员对三组模型评价结果。M1组得分4(4.00,5.00)、5(4.63,5.00)明显高于B组3(3.00,4.00)、2.25(2.00,2.50)和C组3(2.00,3.00)、2(2.00,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管插管功能训练性模型构造及性能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集中反馈、形成性评估分别对气管插管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4年级医学专业的医学生83名,统一进行气管插管理论授课并理论测评后,随机分为过程反馈组和集中反馈组,气管插管训练时,两组分别进行过程反馈和集中反馈,训练结束后进行技能评估,比较两组理论测评成绩和技能评估成绩。另外选择4年级医学生91名,统一进行气管插管理论授课并理论测评后,随机分为终末性评估组和形成性评估组,终末性评估组进行气管插管训练后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估组先行第一次技能评估反馈再行训练,结束后行第二次技能评估,比较两组理论测评成绩和最终技能评估成绩。评估均采用客观结构式技能评估法,技能评估采用Checklist联合GRS量表评分。两组间评估结果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过程反馈组和集中反馈组理论成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212),集中反馈组的技能评估成绩(39.4±4.9)高于过程反馈组(35.4±4.7),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形成性评估组和终末性评估组的理论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395),形成性评估组的最终技能评估成绩(39.3±6.2)高于终末性评估组(32.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集中反馈、形成性评估可以提高气管插管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胸部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对双腔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唤醒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年龄19~66岁拟在经口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手术的胸外科患者,分别为常规全身麻醉诱导下直接喉镜双腔气管插管组(T组,20例)和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复合胸部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后实施双腔气管插管组(E组,2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Macintosh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二重指数(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变化,并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BP和RPP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与麻醉诱导后相比较,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的BP、HR和RPP明显升高。与麻醉诱导前相比较,气管插管后E组患者BP明显降低,T组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约1 min。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HR均明显升高,T组患者HR增快持续约4 min,E组患者HR增快持续约1 min。与E组相比较,观察期内气管插管后T组SBP、DBP、MAP、HR和RPP均明显升高。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的BIS值均明显降低,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组比较,观察期T组SBP大于基础值30%和RPP大于22 000的发生率明显较高,且E组中未见SBP大于基础值30%和RPP大于22 000的患者。结论:在双腔气管插管期间,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可明显减轻插管导致的剧烈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对唤醒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