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在各种肝脏疾病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含钙凝血活酶对肝病患者血浆用凝固法测定 ,报告INR值。结果 :肝硬化、肝癌和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T延长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1)。结论 :PT测定不仅具有外源性凝血系统筛选试验的意义 ,也可以作为肝病患者对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股动脉损伤吻合成功2例如下。例1:男患,29岁,电锯割伤左大腿根部前内侧,大量波动性出血,工厂医生以止血钳钳夹股动脉近端止血。检查:T35.8℃ P120次/分,BP70/50mmhg,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左下肢大腿根部前内侧横行锯割伤长约15cm左右,伤口内显露股动脉、静脉血管断端。术前诊断:左股A、V、N离断。治疗:抗休克同时行清创术。术中见断端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塞九项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7例脑梗塞病人的血标本,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ELISA定量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结果除PT、GMP-140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七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脑梗塞病人应常规进行APTT、Fib、TT、vWF、FDP、D-dimer、TAT检测,可作为脑梗塞的辅助诊断和溶栓疗效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两种血小板制剂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工离心法 (手采 )和分离机法 (机采 )提取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多次输注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手采组和机采组分别测定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 ,然后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 (CCI)和血小板回收率 (PPR)值。结果 :机采组每次输注有效率均高于手采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机采组疗效明显优于手采组 ,并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 ,其优势表现愈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同原因贫血患者183例血象和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再生障碍性贫血(AA),溶血性贫血(HA)、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ACD)的血象和骨髓象的比较分析,以探讨不同原因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用CD-1700血球记数仪进行全血分类记数。骨髓形态学检查采用瑞氏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内外铁。结果不同原因贫血在血象和骨髓象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具有明显不同点。结论对贫血患者的实验室诊断,要从血象和骨髓象上全面分析考虑,方能做出正确的实验室诊断,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BPC)三系同时减少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211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降低的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骨髓象检查能明确病因者196例,其中诊断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者55例(26.4%),各种贫血共107例(50.7%),脾功能亢进18例(8.5%),其它16例(7.6%);另15例骨髓无特殊改变。结论: 外周血三系细胞同时减少的患者应作骨髓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正常晚孕组)、正常非孕妇(正常非孕组)各30例及40例妊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病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含量等指标。结果: 正常晚孕组及妊高病组PT值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P<0.01),而APTT与正常非孕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高病组中,中、重度妊高病患者vWF、GMP-140和TAT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孕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妊高病组中,中、重度妊高病者与正常非孕组比较Fbg、D-dimer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且随病情的发展而更加明显。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高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对妊高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7岁。1991年10月3日因车祸将左髋部砸伤。当即左髋部疼痛,畏动,不能站立。由他人送往个体医疗诊所就医,诊断为左髋关节后脱位,给予手法复位。回家卧床制动休息1个月后开始离床活动,经功能练习能跛行。但因髋关节疼痛较剧而于伤后6个月来我院骨科就诊。 查体:跛行步态,左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腰椎轻度向左侧凸,双下肢绝对长度相等,相对长度左下肢较健侧短缩3.0cm,“4”字试验(+),Allir征(+),髋关节活动痛明显,并伴功能障碍。活动范围为:(伸)0°15°(屈);(内收)10°20°(外展);(内旋)5°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浓度D-二聚体(D-D)血浆稀释8倍时的错误结果,探讨高浓度D-D血浆检测时的最适稀释倍数。方法:将D-D标准血浆稀释成连续的6个稀释度进行标准曲线的制备,再将D-D标准血浆和高浓度血浆分别在机内和机外稀释2倍、4倍、8倍,再在定标后的血凝仪上进行检测,D-D报告结果机内模式仪器自动乘以稀释倍数,机外需人工乘以稀释倍数换算,最后比较机内和机外2种稀释模式的结果差异以及各稀释倍数与原液的结果差异。结果:D-D标准曲线呈一"S"型曲线。机内8倍稀释与机外2倍稀释后的D-D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倍稀释与原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稀释模式下相同稀释度之间的结果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D-D血浆稀释倍数愈大,结果差异愈明显,选择能够检出的最小稀释倍数是高浓度D-D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