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细胞亚群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尤以冠状动脉炎改变最为突出。本病病因未明,已有学者证实急性期存在着明显的免疫功能失调,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失  相似文献   
2.
应用自备的柯萨奇 B病毒单克隆抗体 ( CVB-Mc Ab) ,建立斑点免疫结合试验( DIBA) ,并与病毒分离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检测特异性 Ig M法作比较 ,对 2 2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病毒分离阳性 4例 ( CVB51例 ,CVB63例 )。CVB抗原检测阳性 8例 ( 2例 CVB3 及 CVB5抗原均阳性 ,2例 CVB6抗原阳性 ,但此 4例病毒分离均呈阴性 ;另 4例抗原检测与病毒分离基本一致 ,但有交叉 )。提示 :应用CVB-Mc Ab行病毒抗原检测其灵敏度较病毒分离法高 ( 8/ 4) ,但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对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 8例进行分析 ,结果 7例有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 ,8例有不规则发热 ,进行性贫血及肝脾肿大各 5例 ,心脏杂音有动态变化 1例 ,血培养阳性 3例 ,心脏瓣膜赘生物 7例。小儿 IE多发生于先心病基础上 ,亦可发生于无先心病患儿。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肝脾肿大为最常见症状 ,先心病患儿凡有以上症状 ,应用抗生素治疗体温反复升高者应考虑 IE可能 ,及时多次血培养有助于 IE诊断。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利于发现赘生物。IE一旦确诊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较大赘生物 ,尤赘生物 >1 0 mm者应在抗生素保护下及时手术治疗 ,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非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9例,两组对比,前者热程较后者明显缩短(P<0.01),冠状动脉损害,前者在病程第35日低于后者(P<0.05),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两组无差异。提示,早期使用IVGG治疗川崎病,可以预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促进冠状动脉瘤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正> 患女,8岁,因反复浮肿,血尿半年入院。半年内反复5次出现浮肿,血尿,呈浓茶色或洗肉水样,2月前突然“神志不清”,无抽搐,巩膜轻度黄染,腹胀,纳差,肝功能异常,曾多次诊断为肾小球肾炎,经抗感染、利尿,止血等处理,均于10~15d浮肿消退,血尿消失,2月前考虑合并病毒性肝炎,予保肝治疗月余黄疸减轻,腹胀好转。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BP16/9kPa,神志清,面部皮肤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1981年11月至1989年4月经治的105例MCLS 的临床进行了分析,对88例经6个月至5年9个月系统随访结果进行报道,重点讨论心血管受累情况,心血管异常高达80%,其中冠状动脉受损多达76/101例。文中对累及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及MCLS 主症以外的少见症状与合并心血管受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讨论了受损后的冠状动脉的预后问题。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并发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损伤、心肌缺血而致左心功能改变,已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重视。过去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oronaryartery,CA)造影诊断室壁运动异常,但这种诊断是定性的,不能全面直观地...  相似文献   
8.
<正> 患女,12岁。以间歇性多饮多尿,四肢无力2年之主诉收住院。患儿于2年前出现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3000~4000ml,尿量2000~3000ml,夜间明显。四肢无力,生长发育迟缓。近1年来出现膝、踝、手指关节疼痛红肿,可自行缓解。病前半年因发热、尿黄、乏力、纳差在当地医院查ALT108U/L,HBsAg(+)诊断为病毒性乙型肝炎。4月前查ALT68U/L,HBsAg(+),HBeAg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血液流变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川崎病(KD)血液流变学改变,采用血液比粘度计检测了78例KD患儿急性期与药物治疗15天后的血粘度。结果:(1)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Vp)、血沉方程K值(ESR-K)、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增高(P<0.01);红细胞压积(HCT)显著降低(P<0.01)。(2)药物治疗15天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而Vp、ESR-K仍增高(P<0.01);HCT仍降低(P<0.01)。(3)KD血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性和Vp增高,后者与Fib、脂质过氧化物及免疫球蛋白呈正相关。研究表明KD患儿存在高粘、高聚、高凝、低血浓度状态。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有抗粘、抗凝疗效,宜较长时间应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加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40例,单用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39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热程,手足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在促进血白细胞、血沉及EKG异常恢复及抑制血小板异常增高上有显著疗效,对冠状动脉病变有确切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