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
作者通过对乳腺癌CT检查的回顾,并参阅国外文献,认为用CT诊断乳腺癌不仅能清楚地显示乳腺中的癌肿,还能发现癌肿是否侵犯胸大肌和有无远处淋巴结的转移。给病变的分期和手术的方法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HRCT检出的实性SPN患者,其中54例良性(良性组),181例恶性(恶性组)。比较组间HRCT表现差异,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远端穿行血管、胸膜牵拉征、贴近胸膜及牵拉性肺气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分析良、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毛刺征、胸膜牵拉征、钙化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集束征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92.30%。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是恶性SPN的危险征象,牵拉性肺气肿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良、恶性SPN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16例,从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方面总结其CT影像特点。结果本组16例均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肾皮质,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凸出肾轮廓之外,平均4.7cm(2.2~10cm不等),伴或不伴邻近结构受累;增强扫描大多数(12例)动脉期明显不均质强化,静脉期及分泌期强化程度降低,低于周围肾实质,即典型的"快进快出"式强化,1例动脉期中等度强化,2例仅轻度强化,1例肿瘤内形成动静脉瘘。本组病例其中1例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内可见多发点状及条状钙化,增强后呈中等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结论 CT扫描是肾透明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其较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方式是与其它类型肾癌相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 Flash 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支气管动脉(BA)CTA 后处理重建中的可行性及时间效率分析。方法由2位放射科医生对70例临床拟诊断为支气管动脉扩张患者的 CTA 影像资料进行评价。首先,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分支类型、走行分布及管腔直径进行评价及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及诊断时间;30 d 后再使用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对上述患者的影像资料重新进行评价。结果2位阅片者的诊断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且有良好的相关性;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的使用在诊断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平均减少诊断时间35%。结论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 BA CTA 后处理重建是可行的,可以缩短后处理及诊断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与腹主动脉瘤(AAA)进展相关的基线CT特征,为AAA的临床治疗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至少行两次增强CT扫描的83例A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两次扫描间隔3个月以上。测量瘤体的直径、面积、长度、曲度、血栓面积等基线CT特征,并根据瘤体直径计算AAA的年进展速度。将有进展的AAA分为缓慢进展组(进展速度≤0.25 cm/y)和快速进展组(进展速度>0.25 cm/y)。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运用单变量与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与AAA 进展有关的基线CT特征。 结果 71例患者存在病变进展,其中缓慢进展组35例,快速进展组36例。快速进展组的基线瘤体长度显著大于缓慢进展组(P=0.03)。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瘤体面积(β=0.048, P=0.020)、长度(β=0.051, P=0.007)与进展速度呈独立正相关,瘤体曲度(β=-0.005, P=0.034)、血栓面积(β=-0.034, P=0.013)与进展速度呈独立负相关。 结论 AAA患者基线CT特征中瘤体面积、长度、曲度、血栓面积与病变进展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并评价各项定量特征在评估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行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742例初诊冠心病患者,纳入ICA证实存在单支病变局限性狭窄的患者109例。将患者根据心肌酶升高伴心脏室壁运动不良和心肌酶及心脏室壁运动正常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n=75)和心肌无缺血损伤组(n=34)。测量斑块的特征参数,包括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最大面积狭窄率(MAS%)、重塑指数、偏心指数、"餐巾纸环"征、斑点状钙化。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MAS%为85.00%(80.00%,92.00%),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MAS%为63.00%(60.00%,65.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P=0.001)。在斑块成分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斑块总体积(TPV)、斑块负荷(TPB)、纤维成分斑块体积(FPV)、脂质成分斑块体积(LPV)、脂质成分斑块占比(LPR)分别为150.13(104.44,202.20)mm^3、75.67%±9.90%、95.73(66.57,134.23)mm^3、32.18(18.93,54.55)mm^3、25.13%±13.71%,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109.94(79.39,121.67)mm^3、65.37%±6.94%、67.35(57.67,90.11)mm^3、16.64(13.26,24.73)mm^3、18.44%±7.0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0;t=3.11,P=0.003;Z=-2.16,P=0.031;Z=-2.18,P=0.029;t=2.19,P=0.0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S%(OR=1.55,P=0.021)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MAS%、LPV、LPR、TPV、TPB、FP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0.77、0.72、0.7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TA斑块定量分析中,MAS%、TPV、TPB、FPV、LPV、LPR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因素;MAS%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且MAS%及LPV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