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组,每组10只。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免疫组化法评估受损肠黏膜组织I-FABP含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损伤评分,评估血清I-FABP和D-Lac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肠缺血30min时血清I-FABP浓度明显升高,于90min达到峰值[(1741.37±184.12)mg/L],I-FABP抗体染色阳性率达72.5%(P<0.05);大鼠肠缺血60min时血清D-Lac浓度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延长,D-Lac浓度升高越明显(P<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结果提示,缺血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评分越高。Spearman等级相关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血清D-Lac浓度与组织损伤正相关(r=1);血清I-FABP浓度与组织损伤评分无相关性(r=0.6)。结论血清I-FABP在大鼠急性肠缺血早期明显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血清D-Lac在缺血中后期升高明显,可反映肠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胃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右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姜(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过表达miR-204对胃癌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miR-204的表达,将其转染入胃癌细胞系,采用MTS及流式细胞术测定肿瘤细胞的生长、凋亡状况。结果 miR-204在不同胃癌细胞系中均是低表达,与组织中情况一致;过表达miR-204,未出现胃癌细胞生长减慢、凋亡增加的情况。结论过表达miR-204对胃癌细胞系的生长、凋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移植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IBD) 模型后其在结肠的定位情况.方法 将骨片培养法培养的雄性BALB/C 小鼠BMSCs,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 进行荧光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于雌性大鼠IBD 模型体内,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第2、5、9 天后取远端结肠组织,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荧光分布情况,另一部分经PCR 检测Y 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 基因作为标志,以确定BMSCs 的肠道定位情况.结果 BMSCs 生长迅速、纯度高,可诱导成为脂肪细胞及骨细胞;2,4,6- 三硝基苯磺酸(TNBS) 造成的IBD模型部分肠段缩窄,溃疡形成,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细胞浸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BMSCs 的模型组结肠组织存在荧光;SRY 检测显示TNBS-MSCs 移植组及雄性小鼠对照组均能检测到SRY基因.结论 移植后的BMSCs 能在IBD 模型的损伤肠道组织中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构建胃癌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IF在10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以及配对的癌旁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AIF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AI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8%,在癌旁正常胃黏膜中仅在胃壁细胞中表达;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及Lauren分型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小RNA( microRNA,miRNA)-18b(miR-18b)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miR-18b inhibitor对SGC-7901细胞进行转染;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P53、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SGC-7901细胞中抑制miR-18b的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并能降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表达.结论 miR-18b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P53、Bcl-2的表达而影响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miRNA-204在胃远端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胃远端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就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miRNA芯片,对胃远端(体、窦)腺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筛选胃远端腺癌差异表达的miRNAs,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TargetScan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特定miRNA可能的靶基因.结果 芯片检测发现共47条miRNAs在胃远端腺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miR-204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CL-2、NR3C1和SOCS6等可能为miR-204的靶基因.结论 胃远端腺癌有其独特的miRNA表达谱;预测BCL-2,NR3C1和SOCS6等可能为miR-204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英夫利西单抗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UC模型,英夫利西单抗低剂量给予2.5mg/kg,中剂量给予5mg/kg,高剂量给予10mg/kg,皮下注射,第1、7日给药,美沙拉秦组给予100mg/kg,每日给药。造模两周后,眼球取血1.5mL,ELISA检测各组大鼠TNF—α、IL-8。结果uC模型大鼠TNF-α、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对UC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肝细胞样细胞的方法,初步探讨其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作用下的细胞损伤反应。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CD45;针对诱导的肝细胞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1A2、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