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载阳电荷粒状滤材浓集饮用水中肠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研制的阳电荷粒状滤材浓集50、70和100L饮用水中的肠道病毒。当滤材体积一定时50和70L水的病毒平均回收率达90%左右,而100L水的病毒回收率仅为50%,但适当增加滤料的体积即可提高回收率。该材料吸附容量相对较大,通水性能好且使用方便,可广泛用于水中肠道病毒的浓集检验。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快速、简便、高通量地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建立了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致病真菌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以5.8S rDNA与28S rDNA间的内转录间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为靶标,针对待检的临床常见致病真菌设计合成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待检真菌DNA经通用引物扩增标记后,与芯片杂交,对杂交图谱分析归纳,得到一套种特异性的典型杂交图谱。待检的样品菌与基因芯片杂交,得到的杂交结果与典型图谱比对即可判断出样品的种类。结果以涉及8个属20个种的标准致病真菌菌株对芯片的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区分20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特异性良好,重复性良好(信噪比CV<10%),灵敏度为15 pg/ml真菌DNA。收集从临床分离的84株致病真菌菌株对基因芯片进行试用,结果显示基因芯片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这项技术的建立可以稳定、特异性地实现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高通量鉴定,为进一步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环境中常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建立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环境中常见致病检测和鉴定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合成后点样的方法把自行设计合成的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经过醛基化修饰的显微镜载玻片上,制成用于致病菌检测的基因芯片。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扩增了涉及12个菌属的151株细菌的165rDNA基因片段并与基因芯片杂交,经Scan-Array3000芯片阅读仪扫描得到特异性的交杂图,归纳这些杂交图,得到一套属(种)特异的典型杂交图谱。待检的样品菌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得到的杂交结果与典型图谱比对即可判断出样品的种类。用这样的方法对从实际样品中分离的细菌进行检测,准确率表达了96.2%(25/26)。结论:该项技术的建立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推广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监督,商品检验检疫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O157:H7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主要菌型,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生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牛肉而引起的食源性胃肠炎以来,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多起该菌所致的食物中毒〔1〕。尤其1996年5~8月间日本发生了由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累积患者近万人,并有数人死亡,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2〕。我国在1987年就发现由此菌引起的散在感染〔3〕。大肠杆菌O157∶H7被确认为一种新型肠道致病菌,是近年来食品卫生、给水卫生及流行病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海河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致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是天津市的象征。历年随着上游来水,市区防涝排水混入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年海河流域因气候变化雨雪稀少,河水不能得到正常补给。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致使海河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对海河水环境的保护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于1997年8月和1998年4月份对海河天津市段5个不同点位的水样就其中的非挥发性有机物的致突变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试剂:氧化型辅酶II、葡萄糖-6-磷酸钠盐等主要试剂购自Sigma公司。试验菌株TA98、TA100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鸡血藤抗柯萨奇B3病毒(CVB3)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鸡血藤水提物与适量CVB3感染的Vero E6细胞共同培养,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塞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鸡血藤水提物对CVB3,CVB5,埃可病毒9(Echo virus 9,EV9),EV29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 virus1,PVⅠ)这5种肠道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并用RT-PCR检测鸡血藤水提物对CVB3侵染Vero E6细胞的RNA复制的影响。结果:鸡血藤水提物能有效抑制CVB3,CVB5,EV9,EV29和PVⅠ这5种肠道病毒引发的细胞病变,IC50分别为60.8,47.1,17.1,65.5和29.1μg.mL-1,TI分别为4.1,5.3,14.6,3.8和8.6,对肠道病毒的抑制作用存在量效关系;鸡血藤不能阻止CVB3对Vero E6细胞的吸附作用,但可干扰CVB3侵染细胞后病毒核酸的复制。结论:鸡血藤能抑制CVB3引发的细胞病变,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侵染后病毒复制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比较3种纯化方法对抗体性能的影响,为食品检验、临床和血清学检验O157:H7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传统方法制备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利用盐析法、亲和层析法和抗原吸附法对其进行纯化,采用SDS-PAGE、Bradford法、ELISA等实验技术检测纯化后抗体的纯度、比效价、交叉反应性,从而比较3种纯化方法的纯化效果.结果 获得效价1:131072的大肠杆菌O157:H7抗血清.亲和层析法所得纯化产物纯度较高,抗体解链为分子量约55 kDa和25 kDa的蛋白,抗原吸附法所得产物纯度次之,盐析法所得产物的纯度较差,有多条杂蛋白条带.抗原吸附法所得纯化产物比效价较高为349.3,并且与其他5株细菌的交叉反应情况相对反应较小.结论 亲和层析法和抗原吸附法纯化抗体均有一定的优越性,抗原吸法得到的抗体使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氯灭活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和衣壳蛋白的破坏在灭活病毒中的作用,并对病毒基因组受损区域进行定位,阐明氯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0.1、0.5、1.0、1.5和2.0mg/L)的有效氯对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不同时间(0、15、30、45和60min),采用大片断逐步步移PCR(long-overlapping PCR)分析氯对病毒全基因组的损伤,以ELISA技术分析氯对病毒衣壳蛋白的破坏,以细胞培养检测病毒感染性。结果脊髓灰质炎病毒各部分对氯的抵抗力强弱存在如下关系:病毒衣壳>基因组蛋白编码区>基因组5′端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基因组3′端NCR>poly A尾;脊髓灰质炎病毒的polyA尾和3'端NCR破坏可造成病毒的感染性下降,但不能完全灭活病毒;5′端NCR的破坏与病毒感染性的消失一致,损伤区域主要位于富含二级结构的区域。结论氯主要通过破坏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而非衣壳蛋白灭活病毒;病毒基因组5′NCR内二级结构区域的破坏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9.
酚类是工业污染的毒物之一。我国规定饮用水中酚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02mg/1,常用的测定方法是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方法要通过蒸馏或萃取来提高灵敏度。军内野外检测是采用此法的固体试剂,只能检出0.02mg/1,为了野战条件下能准确地判断饮用水中有无酚存在,我们研制出吸附树脂预浓缩酚再经溶剂洗脱,试剂管比色法。方法简易方便,专一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适合野外现场简易检测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氧化氯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和衣壳蛋白的损伤在病毒灭活中作用,阐明二氧化氯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机制。方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0.1、0.2、0.4、0.8、1.2mg/L)和不同作用时间(0、1、2,4、8和12min)二氧化氯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作用,用大片段逐步步移RT-PCR(10ng-overlapping RT-PCR)分析二氧化氯对病毒全基因组的损伤,用ELISA分析病毒衣壳蛋白的损伤,通过细胞培养检测病毒感染性。结果脊髓灰质炎病毒衣壳蛋白对二氧化氯抵抗力强于核酸;基因组各部分对二氧化氯抵抗力强弱存在差异;二氧化氯对PV1 5’-NCR124-679nt区域的损伤与PV1的灭活一致。结论二氧化氯主要通过破坏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而不是衣壳蛋白来灭活病毒;病毒基因组5’-NCR内二级结构区域的破坏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