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敏感性问题提供科学的较复杂抽样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方法:使用Cochran W.G.的经典抽样理论,2种随机应答技术(RRT)模型,全概率公式,均数、方差的性质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公式推导。结果:推导出二分类敏感问题双无关问题RRT模型分别在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下总体比例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数量特征敏感问题加法RRT模型分别在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下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在苏州大学学生婚前性行为、考试作弊次数的调查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结论:本研究提供的敏感性问题2种RRT模型的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与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腔内治疗的58例TAA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54.3(41~79)岁。35例单纯接受腔内治疗,23例接受杂交手术: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15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2例。结果总技术成功率为98.3%(57/58)。并发症包括内漏14例,脑卒中5例,支架源性新破口1例,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术后30天内死亡7例。随访(35.5±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TAAD腔内治疗后并发症较累及降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更为常见,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院自 1998年以来采用股骨髁动力螺钉系统 (DCS)对16例骨折病人进行了开放复位内固定 ,术后配合主动和被动锻炼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性 14例 ,女性 2例。年龄19~ 4 8岁 ,平均 32 5岁 ,其中摩托车撞伤 8例 ,汽车撞伤 5例 ,高处坠落伤 3例 ,骨折类型按Semshemerw分型 ,均为C型骨折 ,其中C2 7例 ,C3 9例 ,陈旧性骨折 2例 ,合并失血性休克 4例 ,尺桡骨骨折 1例 ,髌骨粉碎性骨折 1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 3例 ,脑干伤 1例。1 2 治疗方法 均采用髁部动力螺钉内固定。术后行CPM被…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最早由Balko提出,并于1986年通过将支架外覆聚乙烯膜,经股动脉导人成功治疗了绵羊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1].  相似文献   
5.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海洋链霉菌IMB3-202产生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利用Anti SMASH对菌株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IMB3-202的活性产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化合物的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结果菌株IMB3-202基因组含有一条吲哚咔唑类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发酵条件优化,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结构分别确定为星形孢菌素、3'-O-去甲基星形孢菌素、holyrine A和K252c。星形孢菌素、3'-O-去甲基星形孢菌素和holyrine A对HeLa细胞、HCT116和MCF-7等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0.75~1192.8 nmol/L。星形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显示出较弱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28μg/ml。结论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可以在基因水平上预测产物结构,快速识别特定类型产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在分层两阶段整群抽样下,数量特征敏感问题的科学调查方法及相应统计公式.方法:数量特征敏感问题无关联随机应答技术(RRT)模型,分层两阶段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均值的性质、抽样理论等统计理论和方法被使用.结果:推导出无关联RRT模型在分层两阶段整群抽样下,总体均值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成功应用该方法及相关公式调查得苏州大学学生近两个学期考试作弊平均次数为1.034 8.结论:数量特征敏感问题无关联RRT模型分层两阶段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及相应统计计算公式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IDI)技术在磨牙区牙体缺损达龈下全冠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0月因磨牙区牙体缺损达牙龈下患者16例(16颗患牙)。完成牙体预备后,采用IDI获取龈上基牙数据,再用改良法双相二次印模技术获得包括龈下缺损牙体组织的基牙石膏模型;通过扫描石膏模型将龈下牙体组织数据与IDI获得的数字模型数据拟合,获取完整的基牙数据。CAD/CAM完成全解剖氧化锆冠的设计与制作。评价修复效果,并于治疗1个月、6个月后复查基牙牙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结果:16颗全冠边缘完整性、就位支点、边缘台阶评级、咬合评级均为临床接受等级。冠边缘适合性检查颊侧(92.36±10.32)μm、舌/腭侧(106±12.35)μm、近中(85±8.35)μm、远中(88±9.45)μm。修复后1个月患牙PLI和GI分别为(0.78±0.43)分和(0.82±0.53)分;修复后6个月PLI和GI分别为(0.58±0.40)分和(0.72±0.46)分。结论:通过改良IDI技术,实现磨牙区舌/腭侧牙体缺损达龈下冠修复,短期修复效果临床接受。  相似文献   
9.
王冕  应黎滨 《护理学报》2000,7(3):21-22
笔对1997年6月-1999年6月14367例次手背部静脉穿刺进行总结,发现在手背第2-3掌骨间进行静脉穿刺有13例出现神经损伤。损伤部血管神经分布,穿刺进针位置、深度及走行有关。提醒护理人员在进行手背静脉刺时应了解局部血管神经分布特点,提高穿刺技术和心理素质、避免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最早为Balko提出,并于1986年通过将支架外覆聚乙烯膜,经股动脉导入成功治疗了绵羊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1].1991年,阿根廷的Parodi等[2]用市售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将其两端固定在Palmaz内支架上,成功实行首例AAA腔内治疗.随着血管支架的发展与腔内操作技术的改进,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EVAR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更低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4].近年来评价其中远期疗效的报道开始出现,由支架移植物(stentgraft,SG)导致的并发症也愈发受到重视[5],现就该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