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膀胱副节瘤是原发于膀胱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膀胱逼尿肌的交感神经丛,占膀胱肿瘤的0.05%,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40岁[1]。该肿瘤在病理上难以判断良性与恶性,疾病进展及预后并不十分清楚,目前临床上缺乏系统的病例研究。本院于2014年6月收治1例高龄女性患者,现结合此病例复习文献,对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1水平制备背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天,所有大鼠开腹,BDA注射于膀胱壁。BDA注射2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BDA染色并观察其变化。结果神经示踪后BDA免疫组化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通过观察脊髓组织内BDA的变化情况,发现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以上脊髓组织内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减弱。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向上走行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侧相应位置也出现明显BDA染色阳性的区域。结论 BDA示踪技术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神经示踪结果提示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传导发生了减弱,并且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建立标准化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制造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台(专利授权号:200920255035.4)[1].本研究旨在观察实验台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区极超短波照射在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兖矿集团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对照组18例,采用膀胱灌注自配混合液(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利多卡因+无菌注射用水);实验一组13例,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液联合膀胱区极超短波照射;实验二组15例,采用单纯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液。灌注疗程均为每周一次共12次,其后每2周1次,共6次。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复查膀胱镜,在病变区行大体观拍照并取活检行HE染色,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盆腔疼痛+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评分)、膀胱镜及HE染色淋巴细胞计算膀胱炎组织学评分、排尿日记计算日排尿次数及最大膀胱容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的数据变化。 结果45例随访至6个月,实验二组1例因连续2次灌注后出现皮肤瘙痒而中断治疗。疗程结束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的PUF评分、膀胱炎组织学评分、日排尿次数及最大膀胱容积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的上述评价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中期,实验一组的上述指标要好于实验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区极超短波照射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疗效明确,无严重并发症。相比单纯灌注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联合极超短波治疗能更快的改善症状和炎症程度,为非细菌性膀胱炎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 995年 4月— 1 997年 3月 ,采用RF系统手术加植骨融合治疗 1 8例腰椎滑脱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 ,男 1 0例 ,女 8例 ;年龄 3 5岁~ 58岁 ,平均 43 .6岁 ;病史最长 1 2年 ,最短 9个月 ,平均 4.1年 ;患者均有下腰部疼痛 ,其中合并单侧下肢放射痛 4例 ,双侧下肢放射痛 6例 ,合并间隙性跛行 8例 ;L5 滑脱 1 1例 ,L4滑脱 7例 ;滑脱程度按Myerding分组 ,Ⅰ 2例 ,Ⅱ 8例 ,Ⅲ 8例。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以滑脱椎节为中心 ,包括上下各两个椎节 ,作后正中切口 ,向两侧剥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伪狂犬病毒(PRV)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背侧胸腰脊髓损伤(SCI)所致的膀胱排尿神经通路改变。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假手术组12只和背侧SCI损伤组12只。使用标准化SCI动物模型实验装置来制备动物模型,损伤部位定于T12~L1水平,假手术组大鼠仅咬除棘突及椎板,不损伤脊髓。SCI由背侧损伤脊髓,模型制备后,即刻对无SCI、SCI大鼠膀胱壁注射PRV,注射后96h直接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大鼠脊髓切片中PRV阳性神经元。结果 PRV阳性神经元经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呈棕黄色,观察切片SCI平面以上及以下均出现阳性神经元。SCI节段平面以上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节段平面以下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增加。结论 SCI后,损伤导致受伤脊髓节段以上排尿反射通路受阻,进而SCI平面以下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发生代偿。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传统的乳房良性肿块切除术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男性生殖道也称男性泌尿生殖道,包括生精管道(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及其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等).男性生殖道梗阻性疾病主要见于输精管道梗阻.输精管道不仅是精子的通道,而且具有促进精子成熟和获得活动力的功能.输精管道梗阻不仅使精子无法正常排出而引起不育,而且引起患者局部和/或全身的内分泌和免疫学变化.现将男性生殖道梗阻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1976年11月至2004年12月共3124例胃切除手术,发生吻合口瘘21例,其中良性病变1642例,发生瘘10例,占0.61%,恶性病变1482例,发生瘘11例,占0.74%。21例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9~78岁,30岁以下3例,31~60岁6例,61岁以上12例。手术方式毕-Ⅰ式胃肠吻合6例,毕-Ⅱ式15例,其中溃疡旷置5例,均为手工缝合。发生手术后3d内8例,4~6d6例,7~14d5例,14d以上2例。发生原因:局部钳夹损伤3例,吻合口血肿所致7例,胃十二指肠吻合张力过大2例,血供不良及缝合过密切割9例。发生主要相关因素: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营养不良3例,合并肝硬化5例,合并慢性阻塞性…  相似文献   
10.
杨扬  李平  焦守镔  刘强  双卫兵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987-989,I000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腹侧损伤后下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6只)和脊髓腹侧损伤15、30、50g3个小组(7、7、8只),使用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装置在T9~T10水平压迫脊髓腹侧制备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咬除椎弓、横突,不损伤脊髓。术后12h,所有大鼠立体定向开颅,生物素葡聚糖胺(BDA)注射于大脑皮层,并采用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斜板实验及BBB评分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BDA注射2周后取出损伤节段以下脊髓组织,行BDA染色成像。统计学方法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斜板实验及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增加砝码质量,使损伤组大鼠受到的腹侧向上提拉力量增大,双下肢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逐渐下降,鼠斜板实验临界角逐渐下降,BBB评分呈降低趋势;BDA神经示踪后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脊髓损伤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随着损伤外力的加大,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脊髓腹侧受损后大脑中枢下行传导通路神经传导异常程度越重,其造成的功能障碍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