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三指禅》在论述诊脉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其诊脉以缓脉为权度,提出了衡量诸病脉的标尺;阴阳配对论脉法则使脉理更趋明了清晰,学者易于理解运用;临床论证脉则反映作者经验丰富,凭脉凭证均有圆机取舒,经验独到。认为该书是脉学教学与临证较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在文献中常被描述为尪痹、顽痹、历节、痛风、骨槌风等。RA的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虫类药对本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 关于RA的治疗,名家们推两类药,一是热药温通,一为虫类搜剔。主张热药者,如汪履秋说:“病变顽固者,则非大辛大热之乌附难以取效”。四末阳虚而瘀凝痰滞。非用重剂辛热温通,否则阳难复而络  相似文献   
3.
病案33 素常畏冷 感冒身麻 寒气窜动案 刘某某. 女,65岁. 2012年1月10日初诊:感冒一周,周身发麻,觉得有寒气在身上窜动, 喉咙有锁紧感, 微咳,无痰,畏冷,胃不适,吃东西好像梗在喉中. 素常畏冷.脉沉细,舌极浅淡胖嫩,润,少苔. 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黄芪20 g,麻黄6 g,附子6 g,细辛3 g,防风10 g,杏仁10 g,炒白术 20 g,桂枝10 g,白芍10 g,紫苑10 g,桔梗10 g,甘草10 g.  相似文献   
4.
病案11四肢水肿(帕金森病)
  谢某某,男,71岁,某寺僧人。
  2015年8月17日初诊:检查诊为帕金森病。四肢严重水肿,双腿浮肿如桶,双前臂及手指均浮肿,手抓不拢,握不了拳,行动迟缓,倦怠乏力,食欲尚可,夜尿多。脉微细,舌极浅淡润,齿痕深,苔少。温阳建中汤加减:炙黄芪60 g,红参30 g,附子20 g,砂仁10 g,干姜10 g,桂枝10 g,白术30 g,丹参15 g,川芎15 g,黄连3 g,炙甘草10 g。  相似文献   
5.
病案14晚上手心发烧20年
  彭某某,女,69岁。
  2015年12月25日初诊:晚上手心发烧20余年,但脚不发烧,失眠,精神尚可,偶尔头痛;有时牙痛,服牛黄制剂和红霉素无效,吃饭稍多就腹胀。脉沉细,舌浅淡、润,苔薄白。温阳益气汤加减:炙黄芪30 g,参须10 g,麻黄4 g,附子10 g,干姜10 g,细辛3 g,桂枝10 g,炒白术20 g,当归15 g,升麻6 g,川芎15 g,黄连3 g,吴茱萸6 g,青蒿6 g,磁石30 g,炙甘草10 g。  相似文献   
6.
阳虚生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论风证的辨证治疗,向来仅注重火热、阳亢、阴虚、血虚等引起的风证,绝少论及阳虚动风。本文从阳虚生风的理论、病证类型、辨证要点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阳虚阴盛同样引起动风证,并例举临床病例以详解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虎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活性和PGE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益肾蠲痹丸组与三虎丸组比较,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虎丸能控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IL-1、TNF-α、PGE2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如绵延千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伤寒学说作为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学说以《伤寒杂病论》作为研究对象,《伤寒杂病论》系医圣张仲景所著,作为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祖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百年来,它不但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并对其理论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伤寒学说与湖湘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伤寒杂病论》的版本研究与注释、临床运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伤寒学说,在近代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性质入手,分析了中医典籍书名的特点及常见问题。中医典籍是具有文学特点的科技文本,翻译这种特殊文本书名时,应采用交际翻译法进行翻译,紧扣文本内容,避虚就实,突出主题,见题明义。  相似文献   
10.
帛书《杂疗方》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十五本医书之一。该书经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注释,其出土原件照片、释文,注释、与其余十四本医书合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由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帛书整理小组对汉墓医书的整理、注释,对发掘这一部分古代医学遗产,显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笔者在研究马王堆医书的过程中,或以为某些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