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虹海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559-559,570
近年来,铸造桩冠已逐步替代以往的简单桩冠。金属铸造桩核强度高,与根管壁密合,根外段核的形状可根据需要塑形,几乎可适用于所有拟桩核修复的患牙。我科对2003年~2004年66例患者84颗患牙进行铸造桩核冠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潘虹海  王洁丽  黄跃  杨四维 《口腔医学》2013,(2):102-104,112
目的建立上颌快速扩弓的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获取颅面复合体二维图像原始DICOM数据,结合Mimics10.0、ProE Wildfire 4.0、MSC.Marc.mentat 2005 R3和Geomagic studio10.0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带环的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数达到522 800,具有良好的几何和生物相似性,可以导入到CAD软件中进行处理。结论应用螺旋CT结合Mimics10.0、MSC.Marc.mentat 2005 R3和Geomagic Studio10.0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B组)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10例。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疗程相互匹配。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U1-L1,S-GO,N-ANS,ANS-Me增加,U1-SN减小;Holdaway软组织分析显示:两组病例矫治后上唇沟深,鼻下点至H线距,H角,下唇至H线距,颏唇沟深度减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有效内收上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下颌拔牙位置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支抗快速扩弓时颅面复合体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不同支抗快速扩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Mimics10.0、MSC.Marc.mentat 2005 R3等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80N的扩弓力模拟种植体支抗及牙支抗快速扩弓,分析不同加载条件下颅面复合体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趋势。结果:两种支抗快速扩弓时颅面复合体应力的较大区域均分布在鼻额缝、颧颌缝、鼻上颌缝、翼腭缝,腭中缝呈楔形扩开。快速扩弓时种植体支抗产生的颅面复合体应力值和位移比牙支抗更小。结论:两种支抗扩弓均能有效扩展腭中缝,但种植体支抗快速扩弓时颅面复合体旋转更小,临床扩弓时的开牙合趋势减小。  相似文献   
5.
牙齿萌出是牙胚、牙槽骨以及诸多细胞及其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有序的生理过程。牙齿萌出过程中,任何一环节的改变均可引起牙齿萌出异常,如易位萌出、萌出延迟,甚至不萌出等[1]。但正畸治疗中发生未萌牙萌出道改变还未见有相关报道,本院就诊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正畸力作用下局部骨重建差异,探讨增龄因素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3月龄和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0只为实验动物,每组10只,在兔双侧上颌骨各植入微种植体1枚,共40枚。愈合3周后右侧加载,加载3周后处死,RT-PCR法检测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RANKL)mRNA的表达,比较幼年兔和成年兔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未加载的微种植体周围骨中OPG、RANKL mRNA表达3月龄组高于6月龄组。加载3周后的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OPG mRNA表达均降低,3月龄组加载压力侧降低最明显;RANKL mRNA表达均升高,3月龄组加载压力侧升高最明显。加载后RANKL/OPG比值均升高,3月龄组压力侧升高最多。结论:3月龄组骨转换活跃,加载后微种植体周围尤其是压力侧骨吸收显著增强,可能导致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下降。6月龄组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重建相对平缓,有利于种植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混合牙列期矫治安氏Ⅱ类前牙深覆的体会,探讨早期矫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0例7~10岁安氏Ⅱ类前牙深覆患儿的研究模型及临床资料。结果:矫治结束后6例患儿覆覆盖基本正常;4例下颌后缩严重的患儿覆覆盖控制在Ⅰ°以内;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安氏Ⅱ类前牙深覆儿童,尽早解除下颌发育障碍,引导口颌系统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的的临床效果、适应症。方法:选择18例安氏II类1分类错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U1-SN增加4.84°,L1-MP增加2.78°,前牙覆盖减少4.06 mm,覆减少3.39 mm,上唇突度减小1.39 mm、鼻唇角增大3.06°,Z角增大3.22°。②18例患者矫治后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磨牙呈完全远中关系,尖牙为中性关系。结论:上颌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唇突度小的轻度拥挤的轻度骨性和牙源性的Ⅱ类1分类错。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信息的迅速增长,医疗技术的多元化,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正畸临床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包括口腔正畸学,其核心是如何遵循最佳证据做出临床决策.循证医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口腔正畸实践由经验决策向循证决策的转变.短短数年中,循证正畸学(Evidence-based orthodontics,EBO)发展迅速,在国际正畸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本文就循证医学及其在正畸领域中的发展、实践方法、应用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前后切牙位置变化与上唇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拔牙矫治治疗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43例,对治疗前后X线头侧位片上唇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结果:X线头侧位片测量显示,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上唇的位置随上颌切牙位置的内收而内收,其比例约为3.16∶1。结论:应用拔牙矫治可对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面容改变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